周楠迪,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期工作在学院教学一线,立足轻工学科特色,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实验课程、学科前沿进展、企业培训课程等面向不同学生群体和需求的多门课程,先后荣获2012年江南大学第八届“我最喜爱的老师”,2014年江苏省首届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胜奖,2015年江南大学首届“至善教学奖”。
一、改进授课方式,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和全局化
本科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则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生物化学》是生物类学科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知识点繁多,离不开复杂的分子结构和错综的代谢反应,基本原理抽象难懂,对学生而言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对教师而言也是一门较难讲授的课程。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这些复杂的代谢反应和抽象深奥的代谢机理和调控转变成具体化、形象化和易懂、易学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创造型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谈到多年的教学体会,周老师认为:要上好一门课,首先要对它感兴趣,要不断投入精力,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凝练,形式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从学科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出发,从相关知识点成果的研究背景,历史人物,发现经过和经验总结出发,把课本上按章节横向排列的、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具有纵向历史发展顺序的、动态的知识娓娓道来。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理解科学发展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再到结果的分析与推断这一科学逻辑和思维方式,还能大大提高教师上课的生动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到ATP这个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供体分子时,周老师从1920年代关于代谢和生物能学的研究背景,ATP的发现者Karl Lohmann和他亦师亦友的伙伴Otto Meyerhof的合作关系,最初差点错把焦磷酸当作能量供体分子等出发,讲到ATP的分离、结构分析和最后的鉴定过程,包括Lohmann错失诺贝尔奖的史实,使得关于ATP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点有机融入到代谢和生物能学的知识体系中。在讲到三羧酸循环这个生物化学中最重要的代谢途径时,周老师从Nature期刊编辑几十年后的一封公开信承认当年拒稿Krebs关于三羧酸循环的研究成果是犯了一个巨大错误出发,回溯到1930年代碳源物质的完全氧化研究中的困境,Krebs的文献搜索和拼图法研究思路,从鸽子胸大肌提取代谢物和鉴定,代谢途径的贯通和投稿到Nature被拒,转而改投Enzymologia以及十多年后获得诺奖。完整的科学发展过程不仅交代了该代谢途径,同时也生动地给出了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传递了工作中应有的不屈不挠精神和价值观。而在讲述另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时,在绪论部分,周老师就从一款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开发才逐渐走向成熟的产品—胰岛素的案例出发,回顾了早期胰岛素的发现,1920年代多伦多大学医学院Banting和Macleod等人初步的提取和功效验证,Collip摸索出如何尽可能排除胰腺粗提液中的杂物、制备出相对纯净的胰岛素溶液的方法,到他们与Lilly公司合作从牛和猪的胰脏大规模提取制备商品化胰岛素,再到1970年代重组DNA技术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的诞生,伴随的胰岛素生产和分离纯化技术的进步,以及进入21世纪后胰岛素产品的新发展趋势及2017年诺和诺德公司在已耗资数十亿美元后黯然宣布退出口服胰岛素研发等事件,从科学史观的视角全景解析了生物分离技术乃至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伴随的人类和社会发展中需求升级,市场效益与资本投入,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的永无止尽,将课程相关背景以“全画幅”模式展现到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课程乃至整个学科领域的思考。
二、创新教学形式,注重知识的运用
在教学方面,周老师推崇互动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江南大学卓越课程形式是周老师喜爱的课程打开方式,小班式课程教育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了解与互动,从而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获益。周老师在课上从不点名,但也没有同学会轻易缺席,因为在课程开始时就会拍下全班同学照片,经过一到两周的教学,就能认全所有同学。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他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课程讨论,他要求同学们针对某一话题分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阐述他们的讨论结果,而不是一味填鸭式地灌输自己的思想或者书本上已有的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如此,周老师还提倡同学之间的互动,建议同学们合作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增强同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在《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课程学习结束前,周老师要求学生分组查阅与各个分离技术有关的最新文献,在课上由学生对文献内容进行剖析,对其中与课程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进行再次强调和深入理解,从而为书本知识找到活生生的应用实例。同时,指出完美的研究和论文往往很难达成,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他们寻找讨论论文中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
很多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实践基础上探索而来的,实验课的教学不仅能够验证原理的正确性,加深理论认知的深度,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周老师至今仍在承担着一门实验课程的教学。2011年,针对长期以来学院本科生的生物化学实验均采用自编讲义,根据学科发展和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周老师编写了一本适用于工科类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当年主持的“工科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践”项目获得江南大学教学成果奖。该教材至今已使用了7年,由于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教学平台仪器设备条件显著改善,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自主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目前周老师正在致力于重新全面遴选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既能反映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实验,在此基础上重新编制具有创新形态,反映最新教材建设特色进展,符合一流学科发展需求的实验教材。
三、从教书到育人,关于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
大学绝不仅仅是授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在多年的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周老师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和总结。
“大学生需要把握好人生的这个黄金时期,用严谨笃实的态度做好每一个阶段应当完成的事情,”周老师面带微笑,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他强调目标的重要性,“百学须先立志”,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仰望星空,树立明确而可行的目标。本科教育目前介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本科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入学教育和新生研讨课等环节,每个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顺利并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度过刚入学的一段或长或短的迷茫期,缕清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将有助于明确目标,提早发力,积累未来发展的资本。他也建议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后主动学习,“比起课堂上有限的知识,课后的学习更加重要。”而对于未来道路如何确定,周老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认为发展方向的确定是以自身兴趣爱好与理性分析相结合为基础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要坚持,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明朗开阔。每当有学生课外问及学习方法、未来规划等问题时,他总是耐心地给予解答,分析学生自己特点、兴趣、各方向的得失,最终鼓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周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和目标自行提出研究方案,并在不断推翻和重新设计中改进研究方案,坚决反对依葫芦画瓢、不做思考的“科研民工”式行为。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永远只是指引方向的明灯,脚下的路,毕竟是要学生自己走的。一位有才的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致谢中写道:“饮水当思源。徒不易,师更难。读研伊始,忐忑不堪,唯恐心中之点墨,与师之愿相距甚远。幸吾师楠迪先生,耐心指导,诫以心宽,终业以泰然。念引领群英挥手间,潜心学术弘传承,促膝交谈感甚欢。慨时光之流逝,羡恩师之雄才,惜吾师之教诲。望前路之漫漫,师为灯,引前行,步步登高,方得见”,真实地反映了导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引路和传道。
周老师在长年的教学和科研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他愿秉持笃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与时俱进的信念,成为照亮学生前行道路的一盏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