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学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江南学人

【课程思政】杨晖:悠悠三十载,殷殷点灯情

发布日期:2018-08-07  来源:宣传部  

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杨晖教授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人性的理解,更在于通过文学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到一个执着的点灯人,他也是小王子逛遍了周围星球,见到国王、酒鬼、商人后唯一愿意做朋友的人。他的工作就是在天黑时点灯,天亮时熄灯。随着行星越转越快,他一分钟就要点一次灯,时刻不停地忙碌着,坚持着。杨老师就像是这样一位认真又负责任的“点灯人”,不同的是《小王子》里的点灯人只需要守护星球上的一盏灯,而杨老师却用智慧的光芒点亮了无数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灯。

课堂教学,春风化雨感染学生

杨老师教授的《文学理论》(本科)和《文艺学专题研究》(研究生)两门课程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于学生而言,想要比较透彻地理解某个理论是比较困难的。但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会特别轻松,因为他不但制作了丰富的课件材料,而且还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学感受融入教学,深入浅出地讲解文学理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原理,并帮助学生初步培养起文学的理论思维。

杨教授知识渊博,讲课思路清晰,语言生动幽默、极富感染力。还记得在讲“生态文学专题研究”的课堂上,当问大家是否看过或者了解过与生态相关的作品时,他并没有因为我们答不上的窘迫和紧张而生气,反而开玩笑说“生态文学其实很简单,你今天出去摘了一朵花写了一篇散文不算生态文学,但是如果你今天为了摘花,砍了一片林子,最后造成水土流失,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可能里面就有点生态文学的意味了。”然后杨老师还信手拈来《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狼图腾》、《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和我们一起讨论、分析,帮助我们建立生态的观念。

他不仅重视提高学生对文学现象、规律的综合判断能力,还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在多数文学专业老师都注重文学批评而忽视创作的情况下,杨老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散文和小说创作。他说“你自己会写,自然你也就更会分析,鉴赏别人的作品了。”他时常通过讲述自己曾经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鼓励我们,告诉我们创作不要“羞于示人”,并要求我们将作品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要求同学之间互评,他自己也会认真看,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他常说:“我喜欢高校里精神较为自由,并有所追求的氛围,也喜欢永远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一起。”杨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如春风化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教育的实质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立人之事业”,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杨老师也深知教育的这一特质,于是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总是坚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育是关于人的灵魂的一门艺术,并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因此,杨老师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学会做人,懂得感恩与传承的深层含义。他说:“我的导师对我是真的好,正因为他对我真的好,所以他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我的学生,这是传承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很纯粹,是一种缘分,有点像天命。缘分,碰到一起,就要珍惜。”30年的教育工作并没有磨灭杨老师心中对学生的关爱与包容,因此当我们提起杨教授时,总会在脑海中浮现他那张和蔼可亲的笑脸。在三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杨老师还帮助过很多学生。他曾耐心地给学生指导过创作,也会为了支持我们的学术研究拨过研究经费,大概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珍惜”和“纯粹”使得学生对于他的尊敬和喜爱也相对等。

作为一名文学教授,老师也将自己的三观融入教学,借助文学作品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学生。还记得有次课杨教授援引了《论语·里人》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句作为材料,讲到动情之处他反复叮嘱我们一定要多给父母打电话。他从为人父的角度告诉我们,有时一个电话,一个叮咛对父母而言是多么可贵。雅斯贝尔斯曾说,“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杨老师一直践行的都是“以生为本,潜心立人”的教育理念,而文学也一直是他实践教育理念的重要形式。

终身学习,言传身教启迪学生

“学习是一件值得坚持终身的事”,这是最后一节课上杨老师一定会对他的学生所说的话。因为他知道,太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就会渐渐忘记学习,丧失掉学习的能力,应对挑战的能力下降,人也更容易陷入对自我的否定。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产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他也希望我们能够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已经不做学生很多年的杨教授依然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他不仅在工作中把握前沿内容,将研究热点融入特色课程内容,还在生活中表现出不断学习的态度。他会很谦逊地询问学生关于网络的使用,手机新软件的使用,有没有什么新事物出现等问题。他说“教学嘛,我也一定要成长呀,古人说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杨老师深刻理解了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并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落实在平时的教育和生活中。从教三十年,杨老师的学生有90后,有80后,甚至70后,因为无论是几零后,其实都会遇到挑战,即使是他也会,所以他告诉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扔掉历史的包袱,才能活得更有价值和底气。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说,“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实,杨教授三十多年高校工作也始终在践行“思政育人”,注重“以身作则”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悠悠三十载,殷殷点灯情”,关爱学生,为他们点亮一盏盏心灵之灯,做孩子成长之路上的点灯人,一直是杨老师终身的追求和人生真实写照。



阅读( (编辑:朱艳芳)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