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庙学论坛在江南大学举办

发布日期:2025-10-15  文:陆映彤  图:刘学勤等  来源:人文学院

10月11日,“首届中国庙学论坛”在江南大学田家炳楼517会议室举办。本次论坛由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承办,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协办。论坛以“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主题,共吸引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兰州大学、首尔大学、信阳学院等24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嘉定博物馆(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淮阴分局等机构和单位的10余名专家参会。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倪松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院长伍红林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伍红林主持。

倪松涛首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表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历史与文化团队秉持“文理艺融通、教研做合一”理念扎根江南、深耕地方教育文脉,为庙学文化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本次论坛聚焦“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既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教育史研究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是国内首次以“庙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标志着学界对古代“庙学合一”官学制度的重视。“庙学合一”制度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与政治整合的核心手段,其重要性超过书院与科举,但研究严重不足。他建议联合相关高校成立“中国庙学研究联盟”,构建全国性平台,并引入人工智能等方法提升研究效率,推动庙学研究与书院学、科举学并驾齐驱。

开幕式过后,论坛主旨报告正式开始。主旨报告分上下两场,分别由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于书娟教授,湖南科技大学文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平教授主持。周洪宇教授强调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编写《中国庙学通史》,推动庙学研究的“六化”发展。广少奎教授提出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庙场域转换与活化传承。赵国权教授指出庙学作为儒学载体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心理。方正教授对比文庙与书院研究现状,呼吁加强文庙保护与价值转化。于书娟教授则以元好问为例,从微观层面阐释了庙学思想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下午,本次学术论坛的两个分论坛同时进行,与会嘉宾就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与路径等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学术研讨和交流。

闭幕式上,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于书娟作大会总结。她表示,本次论坛为我校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深化了对庙学文化的理解,学院将继续扎根江南、传承文脉,推动庙学教育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学术交流深入充分,展现了庙学研究的蓬勃活力与广阔前景。

会议现场

倪松涛致辞

周洪宇致辞

伍红林主持

与会人员合影

阅读(

编辑:王能文

审核:于书娟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