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无锡妇联“蕙质发展·职场那些事儿”暨江南大学艺术课堂“研究有意思”第七期在无锡市妇女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举办。该活动由江南大学艺术课堂“研究有意思”、无锡市妇女儿童发展服务中心承办,由无锡市女企业家协会、无锡市女科技工作者联盟、无锡市女HR联盟协办。本期对谈嘉宾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殷越、中文系副教授朱云辉,黄晓丹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以及无锡市妇联副主席朱芳、无锡各单位工作人员及高校师生,近7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无锡市妇联发展部张艳主持,“蕙质发展·职场那些事儿”是妇联精心策划的系列主题活动,旨在为每一位在职场中探索、在家庭中耕耘的现代女性,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分享困惑、寻找共鸣与力量的开放平台。
在开场环节,黄晓丹教授作为江南大学艺术课堂“研究有意思”的核心策划人,讲述了文化对谈创办的理念、思考与愿景,简要概括了前六期访谈对象与内容,并感谢学校、妇联与听众的支持。本期是“研究有意思”首次走出校园,也是与无锡妇联“蕙质发展·职场那些事儿”系列主题活动的双向“奔赴”。
在文化对谈环节,殷越、朱云辉两位老师紧扣活动主题,从殷老师的论文《性别、育儿与职业发展的交织》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关于职场、家庭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朱老师回顾了与殷老师的缘分,二人几乎同时入职江大、步入婚姻,友谊的加深缘于她们同时拥有了新的身份——“学术妈妈”。在朱老师深受教学、科研、母职,多重压力之时,殷老师的文章犹如一束光照到了她,原来困惑的不只是“我”。于是有了二人言说的诗意场景:靠着围栏,哈着气,畅谈到不知时间与冷暖。此时,学科的间隔被打破,“孤岛”的影像也被驱散。殷老师也回应道,这篇文章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是在回应自己的困惑。
为了便于听众理解,两位老师针对一些专业术语展开讨论。殷老师指出“贪婪的工作”(greedy work)的目标,其实是塑造“理想的员工”(ideal worker),这也是拉开男女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与职场相似,家庭任务往往由“母亲”承担,结婚、生育便成为职场男女事业发展的分界线。两位老师以高校教职为例,进一步说明“贪婪的工作”境况下的女性困境,博士毕业入职高校的年龄大约30岁,“非升即走”考核期为5-6年,比较公认的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为35岁前。高校“非升即走”时间与女性生育时间重合,这带来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针对“密集母职”一词,朱老师分享了孩子上学后的两大感触:一是“失去”姓名,化身“孩子妈妈”;二是随时待机,需要关注回复班级群消息。殷老师更是讲述了由于自己疏忽导致孩子骨折的内疚经历,由此展开了“母职愧疚”,并延伸至是否有“父职愧疚”以及伴侣在育儿上的分工问题。
两位老师的对话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生活温度。在揭开“学术妈妈”等女性职场困境的同时,提出保持“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性,引出“支持体系”的话题。在殷老师看来,这篇论文的写作就是“自我治愈”的过程,同时鼓励在座听众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放松心情、疗愈自己的方式。
在现场互动交流环节,台下听众畅所欲言。有医疗工作者曾经放弃深造,选择了工作、婚育,后来又坚持学习成为医学博士;曾在广电工作的主持人,分享了孩子对自己的支持,是开启自由职业的勇气;高校男老师表达了对母亲以及职场女性的深切理解。这些充满尊重、包容、理解、真诚的对话,令现场无数听众动容。
本期《“蕙质发展·职场那些事儿”》暨文化对谈《研究有意思》第七期圆满落幕。殷老师用专业的知识和生活的例证,分享了关于“学术妈妈”的研究,启发大家寻找自己的主体性与生活的确幸,也感谢无锡市妇联提供了一个学术与生活交流、学生与社会互动的优质平台。目前,《研究有意思》播客节目已在小宇宙APP上线,欢迎关注收听与评论互动。

黄晓丹介绍“研究有意思”

殷越介绍研究论文

朱云辉分享感悟

互动交流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