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换届会暨青年科学家论坛召开

发布日期:2025-09-09  文:苗文建、杨朋  图: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  来源: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

9月6日至9月7日,由《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社主办,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承办的《中国药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换届会暨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江苏无锡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聚焦生命健康科学,共话青年专家担当”为主题,设置青年编委研讨会、青年科学家论坛两个环节,特邀医药领域杰出青年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探讨和分享了现代应用药学及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以期增进中医药与生物医药领域前沿技术交流合作,促进中医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代表及我院近百名师生参加本次论坛。

9月6日晚上,《中国药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研讨会拉开了本次会议的序幕。开幕式环节,中国药科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狄斌教授对本次论坛承办方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希望以此为契机搭建起集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成果转化、人才服务等一体的高层次创新平台,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院长尹健教授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期待青年科学家在本次论坛中充分交流与研讨,为《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发展贡献力量。《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陈玲编审代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全面回顾了学报的发展历程,汇报了在上届编委会带领下编辑部取得的工作成绩,并将现阶段期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随后,进行首届青年编委表彰和第二届青年编委会聘任。在交流与展望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如何促进期刊和青年编委的共同发展、青年编委的工作细则和工作计划等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讨论。中国药科大学尤启冬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希望各位青年科学家勇担使命,以科研创新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9月7日上午,青年科学家论坛正式开幕。清华大学戈钧教授、北京大学熊德彩研究员、石河子大学孙平华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刘惠玉教授、中国药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黄张建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李静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明一研究员、复旦大学江建海教授、中山大学毛洋教授、江南大学胡军教授、江南大学孙建松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尤启冬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副主编张奕华教授、中国药科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狄斌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静、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史志洪、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院长尹健教授等出席活动。

大会开幕式由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颖主持。

史志洪代表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党委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希望通过《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这个学术交流平台,凝聚青年科学家智慧、激发科研创新灵感,共同书写生命健康科学的崭新篇章,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清华大学戈钧教授带来《酶催化剂工程》报告,阐述了酶—金属复合催化剂微观结构设计新方法的建立,可以精确控制复合催化剂中金属尺寸和位置。

北京化工大学刘惠玉教授以《酶活的发现》为题,提出了模拟天然酶卟啉活性位点结构的类酶仿生设计理念,阐明了类卟啉单原子纳米酶具有与天然酶类似的均/异列催化路径。

中国药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黄张建教授在《基于蛋白亚硝化的靶标发现和新药研究》中提出能否以及如何利用药物化学方法对特定蛋白关键位点SNO实现精准的亚硝基化调控,进而产生疾病治疗活性问题,并阐述了精准亚硝化的“胶水”和“弹头”研究策略以及精准去亚硝化的“剪刀”研究策略。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葛晓松副教授在《RATIONALE-305胃癌一线治疗新标杆》报告中提出化疗和靶向治疗晚期胃癌获益有限,亟待新的治疗选择和方案的现状,并表明经结构优化的PD-1单抗的替雷利珠单抗具有多种药学优势,为全球晚期胃癌患者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石河子大学孙平华教授团队刘君老师在《抗耐药菌小分子药物研究》中提出了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表明了生物膜类抗菌增效剂是抗菌药物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有望填补抗菌增效剂开发的空白。

首都师范大学李静教授在《 OGT:Sugar on the Rise》报告中对糖基化位点提出推测,表明糖基化的位点极多,不同的生物学刺激,不同的酶解可以找到不同的位点,以及不同的糖基化位点会行使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明一研究员以《新型活性多糖的发现与成药性研究》为题,从化学和生物方面,讲述了多糖类药物的研究与挑战,提出可通过扩展天然多糖/寡糖实体库来深入挖掘动植物/真菌中的糖类活性成分,通过构建天然多糖活性筛选新体系来解决多糖成药技术问题。

中山大学药学院毛洋教授在《细胞表面的糖质功能研究》报告中,发现DSG2蛋白是黑色素瘤细胞表面Siglec-9的主要配体,DSG2通过唾液酸修饰的N-聚糖与巨噬细胞Siglec-9结合,触发“别吃我”信号,抑制吞噬作用,阻断DSG2-Siglec-9相互作用可显著提升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江建海教授在《肿瘤干细胞糖质密码的破译及意义》报告中,发现的高甘露糖型N-糖链修饰的CD133可以作为肿瘤干细胞的特征性标志物,解决了目前靶向肿瘤干细胞缺乏精确标志物的瓶颈问题,促进了肝癌等癌症的发展。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周芳研究员在《干细胞药物于药代-药效及成药转化研究》报告中,分享了干细胞药物生物分布的检测方法,构建了细胞药物的体内精确示踪平台以及以药学分析标准为指导建立了药代动力学平台。

浙江大学药学院蔡圣副教授在《生物分析技术在临床检测和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中分享了核酸扩增技术,新兴生物分析技术,AI辅助设计,抗体-核酸偶联等生物分析技术。并呈现了生物分析技术在临床检测和新药创新上的应用。

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胡军教授作《基于“针尖”原位质谱技术的光、电催化反应过程研究》报告,介绍可见光催化、电催化是药物绿色合成重要途径,以及电生成活泼中间体超快液滴反应研究,包括单通道和双通道电化学质谱相关内容。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福祉,更是维护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领域。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药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注入了新鲜血液,更通过青年科学家论坛的研究成果交流和思想碰撞,推动了中医药与生物医药领域的跨界融合。未来,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将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社进一步深化协同机制,共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融合,为生命健康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史志洪青年科学家论坛开幕式致辞

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院长尹健青年编委会开幕式致辞

中国药科大学尤启冬教授主持报告环节

中国药科大学张奕华教授讲话

合影


阅读(

编辑:王珏

审核:孙颖、杨子毅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