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江南讲坛第一百一十九讲在江南大学法学院A316会议室举行,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作题为《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乡运行逻辑》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坛由江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主办,法学院承办,法学院师生60余人参与学术交流。报告由法学院院长王君柏教授主持。
首先,王春光概括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我国正在迈向新经济社会形态的新社会转型阶段,“社会转型”实际上与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紧密联系的。“社会转型”的含义是指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从伦理社会到契约社会的转变。其次,王春光通过事例具体阐释了上述社会转型的过程。通过对改革开放40余年来国家的统计数据分析,王春光指出我国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在下降,已经非常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从人口结构来看,城镇人口比重增加,表明我国已经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此外,我国的进出口总额数据也表明,我们和国际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最后,王春光指出在新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社会运行将会出现的一些变化,以及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第一类群体是“半城市化”人群。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这两个发展战略的有效协调与配合,有助于应对新社会转型时代的伴生问题。第二类群体是乡村留守人群,即第一代父母、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和未成年人。他们大多依赖外出务工、经商的家庭主力人员的供养。第三类群体是新市民人群。新市民人群开始改变“城市是现代的、乡村是传统”的理念,凸显出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的样态,赋予了乡村新的价值。
这场学术报告深度揭示了城乡要素流动与社会转型的深层互动逻辑,既为学界贡献了前瞻性的分析范式,也为破解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创新性分析框架。

讲座现场

王春光研究员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