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我校举办2025针织科技创新发展大会

发布日期:2025-08-09  文:董智佳  图:冯星  来源: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8月6—7日,2025针织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于广西桂林召开,大会以“针织数联 智领未来”为主题,立足“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及全球贸易格局调整、行业信息化转型关键期,聚焦针织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战略机遇,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针织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趋势,解析数智技术与产业融合现状及趋势。

大会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指导,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广西科技大学共同主办,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科技大学天虹现代纺织产业学院联合承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副校长高卫东,广西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宾月景,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林云峰,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林琳,东华大学副校长张清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丁彬,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桂新,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李红,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陈志波,广西科技大学天虹现代纺织产业学院院长林海涛,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西安工程大学科技研究院院长樊威,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副院长蓝广芊等领导嘉宾,来自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广西科技大学天虹现代纺织产业学院,以及广东汕头、浙江海宁、福建晋江等针织产业集群地的领导和企业家,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针织装备、原料、织造、染整和配件等企业的代表,以及新闻媒体的嘉宾代表出席会议。大会由江南大学教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主任蒋高明主持。

伏广伟为大会致辞,他围绕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困难、挑战及突围思路发表见解。他表示,当前纺织行业正处于艰难时刻,行业面临国际经贸政治化加剧不确定性、内需不足与库存问题、低价竞争、成本上涨、税费与财务成本压力、熟人经济模式的弊端、技术转型中中小企业效率低及同质化严重等风险。破局之道在于主动求变:一要转变企业发展模式;二要注重差异化与独特性激活创新主体活力;三要增强全产业链延展力;四要实现品种和企业多元化。他以崖柏为例,鼓励企业在困境中求生,并指出针织工业以短链、快周期、一体成型等独特优势,定能在纺织行业转型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宾月景在讲话时表示,会议的成功召开必将为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促进政、企、产、学、研、用针织行业的全链路协同创新,推动我国针织技术进步与针织产业创新发展,进一步促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针织产业体系。

李陵申作《“数实融合”创建针织行业新质生产力》报告。他指出,针织行业发展迎来机遇,依托规模、市场等独特优势,智能制造迈入新阶段,数字化渗透率、装备数控化率显著提升,但行业面临全球贸易壁垒升级、高端设备国产化率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挑战。未来将推进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完善“十五五”科技创新体系,2035年科技创新水平能够迈入世界前列,实现从“世界工厂”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战略转型。

林云峰作《“十五五”针织产业发展路径思考》报告。他介绍到,“十四五”期间,我国针织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球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跃迁升级,针织产业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布局日趋优化,多元化国际市场格局加速推进;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科技成果突破显著;数字经济全面改革,针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展望“十五五”,针织行业需要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全流程数字生态、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产业健康安全建设等方面发力。

其他校企专家代表分别围绕《多维度纳米纤维材料的成型策略及功能化应用》《纺织新材料聚酰亚胺纤维的规模化制备及应用》《我国印染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高品质全国产化功能性纤维成套技术及其在针织产品的应用实践》《AI赋能服装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于仿生学原理创制高性能丝素生物材料》《先进纤维针织物设计与制备》《UHMWPE纤维的针织产品创新应用》《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场景化设计开发》《千禧®氨纶·Next Generation:从性能跃迁到可持续价值》《纺织机类配件选择---材料与应用》《基于针织结构的柔性传感纺织品的工业化制备及应用》等专题作报告并展开交流。

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为政、企、产、学、研、用全链路协同创新搭建了沟通桥梁,有助于构建“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慧供应链”全链条创新体系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针织产业体系,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我国针织技术进步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现场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致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作报告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林云峰作报告

江南大学教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主任蒋高明主持大会


阅读(

编辑:张志新

审核:张菁燕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