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学子经纬织文脉,锦绣展自信

发布日期:2025-09-03  文:王祎杭  来源: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经纬织文脉,锦绣展自信”实践团,以“厚植文化自信、探寻华夏文脉”为旨归,亲历多元文化,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韵,为讲好中国故事倾注纺织学子心力!

一、探博馆风韵,品民俗醇香

王祎杭同学心怀敬畏赴河北省邯郸市,于邯郸市博物馆探寻成语、瓷器、石刻等绵延文化。参观时,他发现诸多文物故事借AI游戏等现代科技,让游客近触中华优秀文化而后不由发出感叹感慨:“成语故事、陈列的瓷器、矗立的石像无一不让我惊叹,科技赋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良方。”

赵科迪同学来到河南省周口市,走进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深入这座汇聚豫东民俗精华之地,挖掘本土传统文化魅力。馆内,农耕民俗文化馆重现传统生活:竹栏围就农家景,农具沾泥陈列;墓志铭展区青石铺地,翠竹掩映碑刻诉岁月;“手工作坊街生动呈现铁艺、榨油等百工技艺;中医文化区“慈仁堂内,古药柜、陶罐与诊疗器具还原诊疗场景,诠释中医智慧。展馆借农具、碑刻、工具、药器四类载体,融合器物与自然,传递农耕文明与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

二、匠心承古意,石刻映千年

实践团成员薛明琦、刘宏伟、余涛、杨心安、荣垂强五位同学分赴江苏无锡、天津两地,探访非遗泥人文化。他们于无锡惠山古镇、泥人厂旧址及中国泥人博物馆沉浸体验,解锁非遗密码;又至天津“泥人张”店铺及展示区,近观彩塑,领略民间艺人精湛技艺与生活洞察。参观间,众人深感古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微绣、惠山泥人、宜兴紫砂、留青竹刻,皆为中华工匠精神写照,亦显中华文化兼容并蓄之智。

何诗艺同学奔赴重庆市,来到见证宋元之战的钓鱼城,调研佛像、碑文等石刻遗存,着重记录卷草、莲花等装饰纹样的构图及与历史文本的共存关系。这些石刻承载着后人对先辈精神与历史记忆的敬重,恰似当年城头凝聚军民信念的战旗。石刻纹样严谨的连续、对称布局,是纺织品图案设计要义。石刻与织物,载体虽殊,皆为匠心传承的精神丰碑。

三、追先烈遗踪,悟红色真魂

实践团成员王琪、钟佳两位同学分别奔赴湖南省的衡阳抗战纪念博物馆与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故居及纪念馆。衡阳抗战纪念博物馆以大量珍贵历史照片、战士用过的武器及日军水壶等实物,结合场景复原与多媒体演示,生动再现衡阳保卫战的惨烈:日军重兵围城,中国军队以寡敌众、顽强抵抗,军民同心坚守孤城,终因弹尽粮绝撤退,每一片段皆彰显先烈英勇无畏。步入孙中山故居,青砖围墙与院中草木营造出静谧氛围,让人静心感受岁月厚重;两层小楼融合中西建筑元素,无声诉说着主人扎根传统、放眼世界的格局。移步孙中山纪念馆,庄严肃穆的建筑让人肃然起敬,馆内多种形式展示孙中山先生生平与革命历程,让历史鲜活可感。

此次“经纬织文脉,锦绣展自信”社会实践,同学们于文博、非遗与历史遗存间,真切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蓬勃生机。从科技助力文化传承,到匠人精神代代相传,每一次体验都在心底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这自信并非空泛之语,而是五千年智慧积淀与现代创新交融的结晶。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定当以传统为基、创新为翼,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征程中,织就民族文化的绚丽锦缎,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自信远航,为文明传承贡献青春之力。


阅读(

编辑:任学敏

审核:杨莉勤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