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青春勇担当,实践绘江南㉕】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寻根井冈山”实践团赴江西体悟井冈山精神

发布日期:2025-08-14  文:“寻根井冈山”实践团  图:“寻根井冈山”实践团  来源: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为传承井冈山精神,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在建军98周年之际,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寻根井冈山”实践团奔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重走井冈山,智能万里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天时间里,实践团成员先后探访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哨口、茨坪革命旧址群等红色地标,在烽火遗址中感悟奋斗历程,在峥嵘岁月里汲取前进动力。

一、历史地标:革命实践的立体见证

井冈山的红色地标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串联起中国革命早期探索的关键节点,共同构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图谱。

思想诞生地:八角楼的真理之光

八角楼的灯光,曾照亮中国革命的漫漫长夜。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常在这里居住办公,一盏油灯陪伴他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屋内的油灯依旧摆在窗下,昏黄的光晕里,仿佛能看见他伏案写作的身影。正是在这微弱的光线下,“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破土而出,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埋下了第一粒种子。

力量汇聚点:龙江书院的初心共鸣

古朴的龙江书院,飞檐翘角间藏着一个重要的日子: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与朱德在这里首次会面。几张木桌,一壶清茶,两位革命家畅谈数日,最终敲定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组建方案。两万军民在会师广场庆祝会师,革命先辈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中国革命规划了新的路径。这里见证的不仅是队伍的合并,更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 理念的实践起点。

军事胜利处:黄洋界的以弱胜强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是井冈山的“西大门”,也是红军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 月30日,不足一个营的红军凭借天险阻击四个团的敌军,用信念弥补装备差距。山顶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格外醒目,正面是朱德同志题写的碑名,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风中挺立了近百年,依然滚烫。

二、精神内核:从革命实践淬炼的价值根基

井冈山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具体斗争中沉淀的硬核力量。它诞生于炮火硝烟,根植于红土大地,由无数革命实践熔铸而成,是支撑中国革命走出绝境的精神骨架。

坚定执着追理想

从秋收起义后“引兵井冈”的艰难抉择,到黄洋界保卫战“敌军围困万千重”下的殊死坚守,革命先辈始终在黑暗中紧握“信仰的火把”。当时的井冈山,缺枪少弹、缺衣少食,却从未缺过“革命必胜”的信念 —— 这种信念让红军在数次围剿中站稳脚跟,让“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最终化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呐喊。

实事求是闯新路

面对“城市中心论”的固有教条,毛泽东没有盲从,而是立足井冈山实际,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新路径;为解决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井冈山土地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肯定农民的土地权利,用制度创新激活了群众的革命热情。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突破精神,让革命在困境中找到了生机。

艰苦奋斗攻难关

井冈山的每一寸红土,都浸透着“艰苦奋斗”的汗水。毛泽东与战士同吃红米饭、共饮南瓜汤;朱德亲自带领战士下山挑粮,刻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朴素字样。在物质极度匮乏中依然昂扬的斗志,才让革命火种在贫瘠土地上顽强存活。

依靠群众求胜利

井冈山根据地的生存密码,藏在“红米饭南瓜汤”的军民共享里,藏在“分田地给农民”的承诺里。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群众则送粮、送药、当向导,用“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支持,构筑起“军民鱼水情 的铜墙铁壁。

三、当代接力:青年视角下的精神转化

当00后的脚步踏上这片红土地,井冈山精神不再是历史课本里的文字,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践行的行动指南。实践团成员以青春视角为精神内核注入时代注解,让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从革命路到代码行:精神的传承

黄洋界保卫战中“以弱胜强”的坚守,在当代青年的科研路上有了新的诠释。实践团成员吴一凡在调试算法遭遇瓶颈时,总会想起红军在黄洋界“没退”的决绝:“他们用信念扛过了枪林弹雨,我们凭什么在代码报错前退缩?”这种转化让“坚定信念”不再是历史故事,而是实验室里“多试一次”的执着,是面对人生抉择时“不回头”的勇气。

从历史到未来:使命的衔接

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传承井冈山精神不是复刻历史场景,而是接过奋斗的接力棒。正如他们所说:“先辈用血肉之躯为中国革命开路,我们用数字技术为时代发展铺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新战场”上,青年正以踔厉奋发之姿,让红色基因融入代码行、调试屏,在新时代的“战场”上续写新的传奇。

井冈山的星空下,三天的实践之旅仿佛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井冈山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 —— 它是毛泽东在八角楼油灯下的实事求是,是红军在黄洋界以弱胜强的艰苦奋斗,是朱毛会师时“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鱼水情。

井冈山精神不是封存的过去,它是奔涌的现在,是燎原的未来。实践团成员带着这份精神返乡,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实践团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合影

实践团成员感悟井冈山精神

实践团成员驻足观看

实践团成员瞻仰伟人雕塑

井冈山的夜晚

阅读(

编辑:丁嘉铖

审核:王莉莉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