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报3月31日】陈佳冀,1982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文学博士,现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常务理事,无锡市青年作协副主席。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报刊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80余篇,代表作有《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类型学研究》等。

在陈佳冀的文学世界里,文字既是情感的脉动,亦是思想的沃土,始终秉持着文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从动物叙事到地域文学,他的学术版图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探寻文学的思想力量——以笔为镐,叩问文学深埋的思想矿脉,提炼直抵人心的精神原力。
动物叙事的缘起与探索
2007年,一篇题为《时代主题话语的另类表达——新世纪文学中的“动物叙事”研究》的论文在《南方文坛》发表后,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篇目前被引频次已近60次的作品,正是陈佳冀踏入动物叙事研究的起点。谈及研究缘起,陈佳冀说,最初的触动来自一只名为“晶晶”的鸽子。
“我在读研时偶然读到韩少功先生的短篇小说《飞过蓝天》,鸽子‘晶晶’跨越千里寻主,让我窥见文学对生命韧性的礼赞。”陈佳冀回忆道。彼时,中国文坛正涌现出一批动物叙事佳作,比如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等。陈佳冀敏锐捕捉到这类作品的深层价值:“动物叙事承载的不仅是情感共鸣,更是对人性的诘问与精神图谱的勾勒。”在导师孟繁华的鼓励下,他决定将动物叙事作为研究方向,试图填补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
然而,学术探索不仅需要敏锐的感知,更需要扎实的方法论支撑。陈佳冀提到,俄罗斯民间文艺家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以及文学史家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等著作,为他提供了类型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他解释道:“类型学让我学会从叙事语法和神话根源切入,揭示动物叙事背后的民族思想演变。”这种跨学科视野,让他的研究既聚焦文本肌理,又钩沉历史脉络,形成其独特的学术路径。
如今,动物叙事已成为陈佳冀的学术标签。他表示,学术写作的魅力在于“发现未知”,每一次探索都在拓展认知边界,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解码动物叙事思想密码
2018年,陈佳冀的专著《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类型学研究》出版。这部凝聚了他十余年思考的著作,不仅系统梳理了动物叙事的类型特征,更破解出了背后的民族思想密码。书中的一段论述尤为精辟:“与其他类型题材创作相比,当代动物叙事达成了科学、生态、伦理、美学与现代思维的完美融合,也由此让我们窥见其所能承载的丰富而博大的心灵容量。”这段叙述既概括了陈佳冀对于动物叙事的理解,亦折射出文字所赋予的思想能量。
陈佳冀关注到动物叙事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动态演变:“从蒙古族银狐传说的媒介化再现,到藏獒叙事在生态文学中的新表达,传统叙事资源正在经历创造性转化。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智慧的叙事形态,为探索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提供了重要路径。”因此,他的专著以类型学方法溯源叙事语法与历史根脉,以文学的思想资源呼吁着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
对于中国动物叙事的发展与未来,陈佳冀强调应将古老智慧转化为应对现实危机的现代方案。他认为,作家需扎根民族文化,直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如此才能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确立中国动物书写的独特坐标。
陈佳冀剖析了《狼图腾》中的生态寓言、《藏獒》里的族群隐喻,甚至将《飞过蓝天》的鸽子视为“时代精神的镜像”。他认为,动物不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投射。这种解读既充满学术锐气,又饱含人文关怀。正如他所说:“当下的动物叙事创作已远不只是一份生态宣言,更是一种重构中国话语、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实践路径。其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的叙事姿态,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与价值支撑,又以独特的‘地方性知识’为世界生态话语体系提供了中国经验。”
推动地域文学发展
作为江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陈佳冀亦致力于无锡文学的在地化建构。他认为无锡从来都不缺优秀作家,但文学批评与创作未能形成共振,不少佳作在知网上鲜有评论文章,无法引起学院派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就很难产生全国层面上的影响力,无锡本土文化风貌与特有的叙事魅力也难以彰显,地域特色便难以“破圈”。
为此,陈佳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想把我们无锡的作家推出去,文学批评理应起到它的作用。”他积极为本土作家撰写评论,文章见诸《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并呼吁学院派评论家关注地方创作。“文学批评应成为作家与读者的桥梁。”他建议作家走进高校,与师生分享创作经验。
展望未来,陈佳冀的学术蓝图清晰而笃定。一方面,他将继续深耕动物叙事领域,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谱系建构研究(1979—2023)”,已完成近30万字的写作,预计在明年出版。另一方面,他将聚焦“新时代城乡书写”,深耕学理,反哺乡土,以贾平凹、毕飞宇、徐则臣、鲁敏、李佩甫等作家笔下的城乡变迁为镜,探寻无锡本土文化的创作灵感。
本文来源:江南晚报http://szb.wxrb.com/jnwb/pc/layout/202503/31/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jnwb/pc/content/202503/31/content_25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