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非遗正青春

发布日期:2025-04-24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记者 刘佳璇
资料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客户端4月23日】2025年3月7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分享了青年与非遗“双向奔赴”的故事。

出生于1996年的杨钰尼在云南哈尼梯田间长大,学有所成后,她返乡创业,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非遗保护不是‘仿古工程’,而是持续创新的青春事业。”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和杨钰尼一样满怀热情投身非遗传承,有的拜师学艺并通过创意和巧思激活非遗创新活力,有的利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分享非遗技艺之美,有的积极拓展合作渠道让非遗走向广阔市场……

年轻一代已成为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生力军,以不同方式助推非遗薪火相传。

新一代接棒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共计942人。此前,我国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公布过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最新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尚未有公开数据,但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统计,截至2018年,前四批198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去世人数已超400位,第五批108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0岁以上的超过半数。

长期以来,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一大困境。值得欣喜的是,在一批非遗世家中,涌现出了一些“80后”“90后”接班人,作为“艺二代”“艺三代”将新思维、新方法注入家传手艺。

例如,苏州“80后”绣郎张雪在传承苏绣技艺基础上,以更现代的审美和更大胆的跨界作出创新尝试,在瓷瓶上“绣花”、把记忆金属与丝线结合做出“会动的苏绣”。再如,1995年出生的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人郎佳子彧用面塑技艺打造《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知名IP中的人物,在短视频平台获得大量关注。

2025年2月26日,“双奥之城 非遗之家”冰雪非遗秀在北京非遗体验中心举办。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制作面人

传统的非遗传承以家传师承为主,这种模式弊端之一是封闭性强,在客观上容易限制非遗技艺的创新。不过,近年涌现的“艺二代”“艺三代”中不乏注重创新管理、品牌运营意识较强者,正一定程度上打破旧有的封闭模式。

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之女姚兰是“90后”,完成中国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本科和硕士学业后,又在纽约苏富比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管理硕士学位。归国后,母亲希望她在学术上为非遗研究作贡献,但她还是决定全身心做苏绣,将艺术管理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苏绣产业化上。

姚兰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团队,创立苏绣品牌“姚绣”,从设计到运营,开发了年轻化、生活化的苏绣产品,把苏绣运用到手表、汽车内饰上,打造品牌馆、艺术博物馆等美学空间,以苏绣文创、美育教育、品牌跨界、家居生活等为切入点,拓宽苏绣产业化的可能性。

在致力于非遗传承的青年群体中,除了非遗世家走出的新一代传承人,还有一批来自传统传承体系之外、热爱非遗的新生力量值得关注。

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是一个代表。2024年11月,停更三年多的李子柒发布了一条以非遗漆器为主题的视频,获得全网关注。

在没有更新视频的日子里,李子柒走遍20多个省调研非遗,决定将工作重点放在助力搭建保护非遗传承人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解决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非遗传承人年龄断层、缺乏有效宣传手段等问题上。

2021年,教育部正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截至2024年6月,全国共有2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非遗保护专业。

有学者建议,要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新式教学主体,提升其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话语权,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学界限。通过学校教育,在高效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才的同时,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有效融合,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数字传播助力

“在云南,我们有个来自不同职业的100多位各民族青年组建的青年舞团。为了让非遗很‘潮’很‘酷’,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绞尽脑汁,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现代舞、街舞等表现形式与非遗相结合。”作为乐作舞非遗传承人,杨钰尼讲述了她所在的云南民族街舞团的故事。

杨钰尼介绍,通过在红河乐作舞里加入爵士乐的律动、将彝族海菜腔加入电子乐元素等“旧瓶装新酒”的办法,让古老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相关视频作品播放量超千万次,舞团还受邀到国外演出交流。

要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首先要吸引年轻人认识非遗、走近非遗,短视频和社交媒体让非遗传播有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根据文旅部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5月30日,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超过99%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和内容。抖音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则显示,该平台共有1428名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达199人,同比增长72%。

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将短视频、直播作为非遗的传播场,而在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一批专注于非遗文化传播的年轻博主,如“江寻千(九月)”“南翔”“山白”“桃百万”等,这些博主或走访各地拜师学艺展现非遗技艺,或复刻各类非遗工艺品及传统美食,以体验者而非传承人的身份带火了一些地方的非遗文旅项目和非遗产品。

“山白”曾用500天时间制作了一条5分58秒的制墨视频,获得了900万点赞、47万条评论,播放量高达3.6亿。湖南女孩“江寻千(九月)”曾拜访河南确山铁花的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从头开始学习打铁花,记录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视频引发热议,她也成为确山铁花诞生来的首位女传人。

确山铁花传人“江寻千(九月)”

2025年2月17日发布的《2025抖音春节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在首个“非遗版”春节期间,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者积极发布非遗内容,带动非遗相关抖音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679亿,平均每天有17.3万场非遗直播。

在小红书,2024年有超过50万网友发布了与非遗相关的内容,非遗与手工、时尚、户外旅游等内容领域融合紧密,活字印刷、大漆、剪纸、皮影等传统手艺结合City Walk、新中式穿搭等潮流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生活趋势。

而在快手,30岁以下年轻非遗创作者发布的视频内容越来越受欢迎。2024年,该人群发布的非遗相关视频播放量占比提升了18%。其中,传承千年的茶文化深受年轻人喜爱,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突破中老年圈层,逐渐被年轻人所了解。

“生态圈”更年轻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于2024年10月发布了一项对1000名青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非遗保护专业副教授陈映婕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自己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对学生们最具吸引力的是“非遗田野调查”:“年轻人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内心深处很愿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作出一些推动和改变。”

一方面,短视频平台降低了非遗传播门槛,让年轻人得以认知非遗技艺的更多魅力,从而心向往之。

另一方面,政策推动下非遗教育进课堂、非遗体验进社区、非遗工坊进乡村,加之当代创意设计介入非遗产品研发,以往封闭的非遗传承体系向开放的非遗“生态圈”转变,使得更多年轻人能够以非传承人身份亲身参与非遗产品供应链、设计链与营销链的协同创新。

由于更多具有设计专业背景或商业运营思维的青年群体参与到非遗产品开发中来,许多非遗产品也从传统工艺品或装饰品转型为更具功能性的“生活伴侣”。例如,来自杭州的非遗品牌“朱炳仁·铜”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以往产品以高端商务礼品类的大型铜雕为主,近年来则推出了诸多小巧的铜制挂件、摆件、文具、冰箱贴等“生活铜文创”。

年轻人正通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消费表达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非遗产品所附加的文化内涵所带来的情绪价值难以取代。从消费端来看,非遗产品所带来的情绪体验不同于工业制造的消费品,具有独特的“手作温度”。

2024年6月,由中国旅游报社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淘天集团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教授章莉莉团队共同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基于淘宝天猫平台2023年数据,当年非遗商品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5倍多。

上述报告分析,电商平台的非遗消费群体以“80后”“90后”为主,各占约30%,他们正处于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关键阶段,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度相对较高,同时也更注重品质和个性化,为非遗进一步深入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00后”群体消费非遗产品的占比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具有明显的消费潜力。

练内功更重要

整体来看,非遗传承与传播都有着年轻化趋势,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失衡仍是现实。

非遗传承人分为代表性传承人和一般传承人。其中,代表性传承人是指承担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责任,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经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认定的传承人,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代表性传承人存在申报的“硬门槛”,其中之一是熟练掌握非遗技艺的年限。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此前发布的《关于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传承实践累计最低年限25年的要求。

有部分声音认为,代表性传承人需要一级级申报,每一级都有一定年限要求,加之申报时间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代表性传承人随级别增高而更趋“老龄化”。成为代表性传承人,意味着可以享受更高的曝光度和更强的政策扶持力度,这造成了一般性传承人与代表性传承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一些未能参评成功的非遗传承人会认为资源向老一辈代表性传承人倾斜,年轻人则缺乏机会。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也呼吁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应调整对于参评晋级的焦虑心态,以本领说话,不必过分关注级别。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教授张毅认为,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遵循严格的制度和程序,由于名额有限,竞争往往异常激烈,年轻传承人虽然在设计和市场推广等方面表现出色,但要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关键在于内功,即深厚的技艺底蕴和不断的创新。

一些专家建议,在确保传承有序的同时,要夯实基础,形成合理梯次,有意识地避免政府资源、行业奖项、社会关注重复叠加在“塔尖”群体上,为鼓励青年人才更好成长,可对传承人较多的热门非遗项目实行传承人备案制。

本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98299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