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7月17日】最近,“苏超”爆火,无锡以阳山甜美可口的水蜜桃为符号,巧妙地将其与赛事结合,成功代言无锡,不仅有力推广了地方特产,更让社会各界对无锡的风物人情有了深刻印象。城市形象从来都是立体而多维的,阳山水蜜桃展现的是无锡乡村振兴的蓬勃图景,鼋头渚等秀美名胜彰显了无锡文旅融合的深厚底蕴,惠山泥人等非遗传承诉说着无锡的文化坚守。不仅如此,无锡还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丰富的工业遗产在塑造城市气质方面承载着无可替代的使命。工业遗产不仅是城市肌理的历史印记,更是无锡工业精神与时代风貌的核心体现。要深刻理解并传承工业遗产承载的工商精神、创新基因和家国情怀,让无锡在新时代永葆“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锐气,激励这座城市与人民勇立潮头、再攀高峰,不断塑造和升华其独特而伟大的城市形象。
工业遗产是无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的一段浓墨重彩的史诗。无锡能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与乡镇工业摇篮,是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商贸传统以及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实业家共同作用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锡有识之士便投身于“实业救国”的洪流。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堪称先驱,他们从无锡起步,开创茂新、福新面粉厂和申新纺织厂等,奠定了无锡近代工商业基础。随后,申新三厂的隆隆机声,标志着无锡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纺织工业基地的崛起。1956年成立的春雷造船厂是中国最早的乡镇企业之一,为书写“四千四万”精神及“苏南模式”实践打下了基础。这些工业遗产曾是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支撑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伟业的澎湃引擎和坚实脊梁。它们铭刻了无锡实业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质,记录了无数产业工人挥洒汗水、贡献才智的光辉岁月和百年以来无锡人民“以劳树业,以工兴国”的赤子情怀。
工业遗产是无锡珍视历史文脉、守护城市集体记忆的生动实践与创新典范。这些工业遗产并非简单的钢筋水泥、过时的生产工具,而是城市凝固的发展史书和活态文化基因库。近年来,无锡开展系统性工业遗产普查、认定与保护工作。目前,全市经科学评估、记录在册的工业遗产涵盖纺织、面粉、机械、造船等多个重要行业门类。其中,无锡茂新面粉厂旧址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永泰丝厂旧址入选首批江苏省省级工业遗产名单,获得了更高层级的保障和更全面的保护措施。保护,不是将其封存或束之高阁,而是在创造性探索“保护性再利用”的多元路径中,让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一些工业遗产化身历史地标与文化殿堂,如申新三厂旧址经过修缮,作为重要工业遗址得到妥善保存,其恢宏的厂房结构本身就是建筑艺术和工业技术的立体体现。依托茂新面粉厂旧址建立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成为系统展示无锡乃至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历程的专题博物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工商文化的核心阵地。不少工业遗产还转型为活力四射的公共空间,如利用旧仓库改造的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将工业空间转化为集艺术展览、创意设计、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时尚地标,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打卡点。
工业遗产更是无锡人精神风貌的永恒丰碑与不竭动力源泉,是激励后世奋勇争先、再创辉煌的精神图腾。无锡自古钟灵毓秀,为国家贡献了无数栋梁之材。遍布城乡的工业遗产,正是先辈们艰苦创业、敢于创新等精神最直观、最厚重的物化载体和历史见证。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更体现在对其内在价值的理解、弘扬和传承。要传承好实业报国的赤子情怀。以荣氏兄弟为代表的无锡实业家引进技术、兴办工厂,展现了“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要传承好开拓进取的“四千四万”精神。以春雷造船厂等为代表的无锡乡镇企业,迸发出“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这种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勇于开拓的闯劲,成为无锡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传承好务实、创新精神。无论是近代引进先进设备、改良生产工艺,还是当代在乡镇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不断突破,务实、坚韧、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早已深深融入无锡的城市血脉,成为城市最鲜明的精神文化标识。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依然闪耀着光芒。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rb.com/layout/202507/17/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content/202507/17/content_26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