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7月20日】数创学子探寻苗绣技艺,光影镜头记录非遗传承。近日,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手指上的中国”社会实践团队奔赴贵州从江岜沙苗寨,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记录工作。成员们秉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探索精神,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运用专业影像技术,深入记录苗绣技艺传承,生动展现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际成效。
相遇,古寨的生机与底蕴
团队成员抵达岜沙苗寨后,实地走访了村内各处,寨内青瓦木楼顺着山势层叠分布,与周边的梯田连成一片,构成了错落有致的乡村图景。
当日下午,岜沙苗寨以传统鸣枪仪式迎接实践团队。身着民族盛装的岜沙汉子列阵而立,火枪鸣响在山谷间,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勇武传统,苗族少女身着特色服饰,伴随悠扬芦笙翩翩起舞,银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配饰叮当声与芦笙旋律交织,将千年苗寨的文化底蕴化作生动的视听盛宴。团队成员以多机位同步记录,用镜头定格下这一融合民族特色与仪式感的欢迎场景。

聚焦,指尖的温度与延续
实践团队走进岜沙苗绣传承人滚叶道女士家中,深入探寻非遗传承的日常生活。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台,照亮了屋内并坐习绣的母女二人,母亲通过苗语手把手向女儿传授苗绣核心技法,从平绣的平整细腻到锁绣的精密环绕再到打籽绣的颗粒质感,每一种针法都有着清晰的讲解与示范教授。
团队通过镜头捕捉针线穿梭的细节,将棉花纺织染色成制作服饰的苗布,蝴蝶、凤凰、烟包龙纹等图腾纹样在针线勾勒下显示精细形状,其中“蝴蝶妈妈”图腾的刺绣过程尤为引人注目——这一源自苗族创世神话的图案,通过锁绣与打籽绣的结合,既保留了古老图腾的神圣寓意,又展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苗绣不仅是装饰技艺,更承载着苗族的历史记忆与生活智慧,如服饰纹样中蕴含的家族符号、身份信息等文化密码,都需要通过口口相传代代延续。”滚叶道介绍到。实践团队以影视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完整记录了母女协作完成一幅苗族腰包绣片的过程,诠释非遗传承“在生活中延续”的鲜活状态。

记录,工坊的活力与传承
团队前往岜沙苗绣非遗工坊,实地考察非遗产业化与生活化传承的结合模式。工坊内,十余位绣娘围坐交流技艺,既有老艺人展示传统技法,也有年轻绣娘尝试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图案设计,形成新旧交融的创作氛围。
在实践团队的拍摄下,绣娘指导孩子们练习基础针法,年龄较小的孩童用彩线在布片上模仿蝴蝶轮廓,稍大的则尝试完成简单的锁绣技艺,纯真童趣与古老技艺在工坊里碰撞出独特火花。据工坊负责人介绍,这种“边学边玩”的模式,既降低了苗绣技艺传承的难度,也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增强文化认同。

实践团队还利用无人机对岜沙苗寨进行全景式拍摄,认真记录青瓦建筑群与梯田、森林构成的岜沙生态环境,展现苗绣艺术诞生的自然人文环境,记录绣娘在屋檐下专注刺绣的身影、老人用传统织布机处理苗布的工序等日常场景,影视化视角捕捉非遗技艺与独特生活环境的深度融合。

此次岜沙之行,数创学子以专业影像技术记录苗绣非遗,既保存了苗绣核心技艺的操作规范,也呈现了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态与文化理念,通过数字科技赋能非遗保护。未来,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手指上的中国”团队将继续深入黔东南地区,用镜头镌刻更多非遗瑰宝的传承印记,让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本文来源:中国日报网http://cn.chinadaily.com.cn/
原文链接:http://newes-chinadaily.com.es/5bda64b0a3101a87ca904f12/974.html?admin_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