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7月30日】近日,在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清名桥主舞台上,来自贵州省从江县的“世界非遗”侗族大歌在锡城飘扬。38名演员身着民族服饰,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原生态精彩演唱,将贵州从江的美丽与神秘带到了每一个观众的面前。
自2019年8月从江县成为江南大学定点帮扶县以来,江南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科学研究、学科交叉等优势,压茬推进教育筑基、人才培强、产业增效、文化提升、组织赋能“五项行动”,助力从江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从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许多特色文化得不到充分地挖掘和推广,甚至部分非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江南大学立足从江实际,系统实施了设计助力地域文化创新发展、商科助力非遗产业化市场化、普通话推广普及助力乡村振兴、英文翻译助力侗族大歌传承宣介等四大模块文化帮扶工作,依托食品、轻工一流学科和设计、医药、商学等优势学科在帮助服务从江文化发展方面,形成了集约高效、同向发力的矩阵效应。
开展以“侗族大歌志”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推广活动,协调从江文县化馆原馆长梁维安老先生为侗歌作侗汉语转译及乐谱标注;组织外国语学院师生团队将记述“人类非遗侗族大歌”的79万字著作《侗族大歌志》翻译成英文并推进出版事宜,扩大侗族大歌非遗文化世界影响;面向从江81个传统村落,协同推进村志采编出版工作,《从江县传统村落志》成功出版……从“静态保护”到“活态焕新”,一系列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帮扶模式在从江落地生根。
此外,该校商学院与从江县独洞村建立校地合作基地,探索非遗的产业化、市场化路径,通过非遗设计、手工加工等方式让当地留守妇女和青年能够灵活就业;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等活动,累计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超5000人次;选取对当地文化感兴趣且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进行培育孵化,打造非遗传承代言人及网络红人,为非遗的市场化创造新的渠道;走访村内各文化能人,挖掘培育村内画家、村内建筑家、村内教育家、村内手工艺术家等在地人才,创造文化交流与课题共研的机会;组织村民学习手工技艺、直播带货等技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本文来源:江苏科技报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release/145581/159186.shtml
原文链接: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145581/159184/17964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