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7月29日】在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中国海关工作人员扫描泰国榴莲二维码,通过中泰联合开发的区块链溯源核验平台瞬间核验泰国榴莲种植园区坐标、农药记录等28项数据。该平台已初步实现了中国“一品一码”与泰国Thai-Trace系统实时互通。这是中泰在RCEP框架下破解农产品追溯标准壁垒的重要探索。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2024年中国自泰国进口农产品额达850亿元,但中国“一品一码”与泰国Thai-Trace两套区块链技术体系标准差异导致进出口农产品难以有效可溯,成为农产品贸易发展瓶颈。中泰两国正在推动农产品追溯数据跨境流动,构建以“数字信任”为核心的合作模式,可能为中国—东盟区域扩大农产品贸易提供范本。
区块链技术体系在中泰农产品贸易应用概况
Thai-Trace泰国出口导向的“国际通行证”。由泰国农业部主导的Thai-Trace系统,覆盖榴莲、山竹等出口农产品,其核心功能体现为“从果园到码头”的全流程管控。数据采集标准化种植园需记录农药使用、采收日期、加工企业资质等28项信息。2024年泰国通过该系统出口的榴莲合格率达99.2%。该系统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GS1编码体系,支持条形码、RFID等技术,满足相关国家市场检疫要求。企业信用绑定出口企业需通过泰国农业部认证,数据造假将面临3年以上行业禁入处罚。
“一品一码”中国境内监管的“数字防线”。中国“一品一码”体系由我国多部门协同推进,在福建省等试点地区已覆盖超3600家生产主体,并通过省级追溯平台构建“生产赋码—流通验码—消费扫码”的闭环监管,同步衔接口岸风险监测与境内追溯系统,形成覆盖主要农产品的全过程责任追溯机制。福建省等先行地区采用QR码与SM4国密算法保障数据安全,可通过追溯系统联动拦截不合格农产品,有效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管控。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初步实现生产、检测、物流等关键环节信息扫码可查。
贸易规模与追溯需求催生区块链技术体系的发展。中泰农产品贸易的迅猛发展,2024年中国自泰国进口榴莲156万吨、山竹27.5万吨,榴莲与山竹贸易额占中泰农产品贸易额的60%。2024年中国海关检出泰国水果农残超标137批次,同比增加18%,其中,榴莲碱性嫩黄超标112批次,凸显追溯互通的紧迫性,倒逼追溯信息共享。如果追溯信息不能共享,泰国榴莲需重复检测,据估算企业将增加成本15%,年额外支出超3亿元,通关效率降低30%。
中泰两国农产品区块链技术体系存在的四大“系统鸿沟”
监管目标差异出口导向与境内闭环的冲突。泰国Thai-Trace以合规为导向,重点聚焦“通过进口国查验”,数据采集侧重农药残留等检疫项、包装合规性,但对种植环节的农药使用浓度等细节要求不严。中国“一品一码”以安全为导向,强调“保障国内消费安全”,需记录种植户联系方式、农药购买渠道、物流温控等信息,监管颗粒度更细。泰国榴莲种植园使用的多菌灵在Thai-Trace中符合本国标准,但中国“一品一码”还要求标注具体施用浓度,如需要标注“2024年3月15日施用0.08mg/kg”,如果数据项不匹配导致无法对接。
数据标准壁垒编码与接口的“技术孤岛”。泰国Thai-Trace采用GS1国际编码,中国“一品一码”使用我国自主追溯编码,编码规则不同导致扫码无法识别。与此同时,Thai-Trace数据接口对出口企业开放,而“一品一码”仅对国内监管部门开放,泰国官方机构无法直接接入,2024年在某口岸试点中,企业需手动录入数据,错误率达8%。
数据主权博弈商业利益与信息安全的平衡。泰国的“数据保护”顾虑Thai-Trace包含榴莲主产区分布、出口价格等商业敏感信息,担忧完全对接可能被中国企业用于议价,削弱泰国出口商话语权。中国的“一品一码”涉及国内消费者信息、监管数据,若开放给境外机构,可能引发信息泄露风险。
技术兼容性不足算法与硬件的“代际差”。Thai-Trace采用AES-256加密,“一品一码”则使用国密SM4算法,加密算法冲突,数据解密需额外转换工具,耗时增加40%。泰国80%出口企业使用低成本扫码枪,无法识别“一品一码”的加密QR码,更换设备企业投入约5万元,中小农户难以承担。泰国东北部榴莲产区网络覆盖率仅为60%,Thai-Trace数据上传延迟率达15%,影响对接实时性。
广西口岸“区块链搭桥”的初步探索
“单一窗口+第三方平台”的中转模式。广西在凭祥、东兴口岸试点“数据中转”方案,实现部分数据信息互通。泰国企业通过Thai-Trace生成出口数据,经中国认可的第三方平台转换为“一品一码”兼容格式,上传至中国海关系统。2024年试点后泰国榴莲通关时间从4小时缩至1.5小时,重复检测率下降70%,企业成本降低12%。泰国尖竹汶府某榴莲企业通过该模式,2024年对华出口量增长45%,检测成本节省80万元,合格率提升至99.5%。
构建“不可篡改”的信任机制。广西联合蚂蚁链推出“跨境农产品溯源链”,技术架构采用联盟链模式,中泰双方各为节点,数据上链后仅授权方可见,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泰国榴莲种植园将农事记录上链,中国海关通过链上授权实时调取,无需系统直接对接。2025年一季度,凭祥口岸区块链溯源榴莲达1.2万吨,数据篡改风险降为零。消费者参与扫码可查看区块链存证的“泰国果园—中国货架”全流程数据。
标准互认“53项农残指标”的先行先试。广西口岸聚焦榴莲、山竹等10类重点农产品,推动双边“一次检测、双边互认”。南宁海关技术中心与泰国机构联合制定检测基准,覆盖高频农药残留等指标;互认后检测时长缩短至3~5天,通关效率提升30%,有效降低贸易壁垒。
推进中泰农产品贸易区块链技术体系互联互通的思考
由于中泰两国在技术、管理与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两国农产品贸易区块链技术体系的互联互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研究者,我们认为今后应由两国政府相关部门主导,考虑建立“三纵三横”总体框架,逐步形成“政府牵头、市场参与、国际协作”的多元主体共建模式。
建立“三纵三横”框架。三纵:技术层(编码互转/区块链节点)、标准层(数据规范/认证互认)、机制层(政企协作/金融激励);三横:跨境基础设施互通(硬件/系统)、规则分级互认(核心数据优先)、协同网络覆盖(RCEP框架+企业联盟),通过完善顶层设计,为农产品贸易区块链技术体系的互联互通指明方向。
技术层打造“兼容桥接”的基础设施。可重点建设中泰GS1与“一品一码”互转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编码实时转换,通过国密SM4算法保障数据安全,支持XML/JSON双协议传输,部署采用“双活”架构,在主要口岸建设边缘节点。同时建立核心字段的映射规则,关键字段实现智能匹配,转换数据生成区块链存证,实现“一次上链,双边核验”。
标准层推动“分级互认”的规则对接。在标准层建议双方继续共同制定相关标准,协同建立跨境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协同机制,优先推动关键检测指标和认证体系的互认互通,实现核心质量安全信息的标准化采集和交换,并逐步扩大认证互认范围,优化跨境检验检疫流程,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机制层构建“政府+市场”的协同网络。建议高层协调机制在RCEP框架下设立“中泰农产品追溯合作工作组”,解决标准冲突、数据安全等问题,将互认范围扩大至龙眼、香蕉等重要的水果。两国政府出台实施相关鼓励政策,引导使用区块链技术体系。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http://paper.cfsn.cn/content/2025-07/29/node_2.htm
原文链接:http://paper.cfsn.cn/content/2025-07/29/content_177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