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8月14日】无锡依傍太湖、地处江南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水网纵横,因水兴城。水不仅构筑了无锡发展的生态基础,也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形态,促生了城市文化。以水为关键切入点、促进城市人文经济发展,不仅是历史的传承与延续,更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智慧选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无锡以水为脉,有序推动绿色生态发展、文化新高地创设、文旅深度融合,但仍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益、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等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以水文化“活”化无锡经济,需要进一步将水文化融入城市经济发展,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梳理运河文化、长江文化等水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和经济互促共进,探索无锡人文经济共生共荣新实践。
激活水资源,以绿色发展激发人文经济新动能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无锡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但无锡仍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在“丰水”与“缺水”的矛盾下,无锡应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思路,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节水之路。坚持节水优先理念,以高标准节水载体建设推动高水平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特色节水活动,让节约理念深入人心;开源并重,形成全程水资源监管体系。
优化水污染治理,建立水资源保护模式。继承水污染治理的历史经验,因地制宜建立水资源保护体系。建章立制,结合信息化技术,建立统一的河长制工作门户、感知传输网络、数据交互平台等,打造数字化、信息化平台。控源截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严格监管工业园区污水排放情况,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
改善环境风貌,打造水资源生态景观。碧水清波可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集聚更多优质资源。加强沿河景观带建设,对重点河岸进行综合整治,提升滨水开放空间质量、贯通慢行系统、增设休闲服务驿站,让沿河风光带成为市民的生活休闲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配停车位、优化跨河人行交通、完善适老化和无障碍设施,并增加水上娱乐设施。开设水生态教育基地,介绍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水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传承水文化,以文化开发活化人文经济新资源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加快推进保护修缮工作。由于文物认证标准不够统一、水文化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等,目前仍有一些水文化资源未被发现。对仍未开发出的水文化资源,应运用历史地理学等跨学科方法,对尚未充分开发的水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详细的文化资源档案。对于已经开发出的水文化资源,相关部门应主动作为,定期检查和评估,通过科学管理和创新策略,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丰富文化传播路径,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加强城市品牌宣传力度,解决城市品牌同质化问题,应当突出特色、强化水文化标识,挖掘无锡传统民俗、传说故事、建筑风格等文化元素,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水文化符号体系,并将江南文脉、工商业文化与水文化结合,拓展水文化边界。
提升文化焕新手段,推动科技文化融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水文化遗产进行采集,做好智能化标注分类、数据建档管理、文物虚拟修复等工作,提高水文化遗产数字化质量。推进水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的高品质创作与生产,通过现代传媒手段重现水文化历史故事,并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等开展多维度感知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促进观众与文化内容的双向互动。
发展水经济,以文化创新构建人文经济新范式
与旅游市场需求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好顶层谋划,升华“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价值定位。聚力打造精品,结合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拓展无锡水文化旅游产业体验场域,不断开拓水文化旅游产业新可能。
与大众生活需求相结合,发展文化服务产业。实现核心资源的共享与转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内容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性资源,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也有利于改善升级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资源、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文化服务可及性。提高社会文化素养、协同培育人才,注重培养以创意生产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两大类为主、与水文化紧密链接的文化服务人才。推动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同互补,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共生有助于解决事业与产业在“市场—社会”效益和空间资源发展中的平衡问题。
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强“水经济”。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水务系统,并与城市管理系统相结合,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智慧城市治理体系。鼓励影视制作机构拍摄以无锡水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将影视作品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影视旅游产业链。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开发具有无锡水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满足市民和游客对文化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水资源、水文化、水经济“三水融合”,共创人文经济新格局
明确“三水融合”转化路径,促进协同创新。水资源、水文化、水经济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的发展相辅相成。无锡“三水融合”在实践层面上由来已久,但“三水融合”经验却缺乏系统性梳理。应结合无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制定“三水融合”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推进各项工作的协同创新。
打造“三水融合”特色模式,形成建设范式。无锡有着丰富的水生态治理经验、水文化传承经验和水经济发展经验。打造“三水融合”特色模式不仅是对无锡“三水融合”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无锡城市品牌与形象的全面提升。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等方式,推动水资源、水文化、水经济在更高层次上融合发展。同时,强化示范引领与宣传推广,总结无锡在“三水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媒体宣传、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展示无锡“三水融合”的实践成果,提升无锡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rb.com/layout/202508/14/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content/202508/14/content_26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