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8月14日】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然而,一些工业遗产改造项目仍停留在“博物馆式封存”或商业空间的简单置换上,面临城市工业记忆流失倾向。挪威建筑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舒兹提出“场所精神”理论,认为“场所不仅是一个抽象的地理区位,更是由自然和人为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精神源于人在与环境互动中形成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场所精神的存续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场所精神”理论,可从物质记忆、技术记忆、人文记忆三大层面探索城市工业记忆的激活路径。
◆物质记忆层:机械美学的符号转译
以实体形态存在的工业遗产共同构成了物质记忆层,包括厂房建筑、生产设备、产品样本等。在“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这些物质遗存凭借独特的空间形态、机械结构、材料质感等,成为具有特殊美学价值的空间符号。机械美学的符号转译就是将工业遗产中的机械元素转化为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空间符号。
在建筑形态上,符号转译聚焦于建筑特征的提取与空间意象的塑造,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焕新印证了这一理念。该产业园前身为雪浪初轧厂,在改造过程中巧妙地将龙门吊重塑为园区大门。这一举措不仅保留了工业遗产,也推动其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影视产业符号。
此外,符号转译还包括对工业材料的创新利用。例如,上海杨浦滨江地区将废弃的工业管道、钢轨等材料重新组合,创造出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性的城市公共设施。这些转译不是简单地保留形态或全盘改造,而是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对工业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工业遗产巧妙融入现代城市肌理,使其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活化石”。
机械美学的符号转译关键在于平衡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工业遗产的原真性,保留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材料质感;另一方面,则需要以当代视角赋予其新的美学价值和使用功能,实现工业遗产的活化新生。
◆技术记忆层:生产工艺的互动体验
工业记忆的激活不仅依赖于物质形态的转译,更需通过互动体验来构建人与空间的联系。传统工业遗产展示往往局限于静态陈列,而“场所精神”理论则倡导通过沉浸式体验,即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官的协同参与,以理解场所的深层含义。
无锡惠山泥人厂将传统泥塑技艺转化为可参与的文化实践活动。在泥人主题咖啡馆,顾客不仅能喝到与泥人有关的特调咖啡,还可以亲手体验揉泥、塑形、上色等泥塑工艺。相较于惠山泥人厂在触觉上的精心打磨,青岛啤酒博物馆则提供了一个多感官联动的体验典范。在听觉体验上,酒液灌装的机械运转声、酒液流淌声等巧妙营造出工厂的声音环境。在嗅觉体验上,观众可在特定区域内闻到麦芽发酵的醇厚香气,在呼吸间感受啤酒酿造的魅力。
生产工艺的互动体验关键在于激发情感共鸣,通过沉浸式体验唤醒游客的工业情怀,这需要构建起多维度的感知体验。激发触觉共鸣,可让参观者亲手触摸原材料、亲自操作生产设备,通过触觉感受建立与历史工艺的真实连接。激发场景共鸣,应尽量复原真实的工作环境,包括工厂内特有的温湿度、机械运转的轰鸣声等,营造出一种“在场感”。唤醒代际共鸣,可以邀请老工人进行现场示范,实现技术记忆的代际传递。
◆人文记忆层:历史脉络的文化叙事
工业遗产的人文价值在于其承载的集体记忆,而“场所精神”的目标则是通过文化叙事构建起人们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历史脉络的文化叙事突破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更加注重参与性与交互性。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努力拓展茂新面粉厂老建筑以及博物馆功能,将剧情与博物馆展览相结合,融合剧本杀元素打造沉浸式实景剧《荣归》,通过“解谜式”的参与方式让观众深刻理解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大连冰山慧谷产业园深入挖掘本地制冷技术的悠久历史,精心打造1930·冰山工业文化展览馆。馆内运用动态投影技术,生动再现了制冷工业的发展历程,增强了观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历史脉络的文化叙事,核心在于挖掘工业遗产的“地方性”故事。应组织专业团队,对退休工人、技术骨干、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多层次的叙事系统。在个体记忆层面,可通过工作日记、奖章证书等微观史料还原普通工人的日常生活;在群体记忆层面,可通过整理企业档案、工会文件等再现集体劳动场景;在城市记忆层面,需系统梳理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从而将个人命运、企业发展与城市变迁编织成完整的记忆图谱。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不应止步于物理空间的留存,更需通过构建“场所精神”实现城市记忆的活态传承。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工业遗产的“场所精神”,让城市工业记忆在现代化浪潮中守住根脉、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rb.com/layout/202508/14/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content/202508/14/content_269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