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南大学:深耕云南教育帮扶 双语育才筑梦远山

发布日期:2025-08-20  文:谢开宇  来源:中青校园
资料来源 中青校园

【中青校园8月18日】七月,骄阳似火,云南大地弥漫着蓬勃的生机。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译路生花”实践团踏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为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的乡镇学校注入新活力,让孩子们在语言的世界里展翅翱翔。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勇、院长助理李文走进云南保山瓦渡乡中心学校和砚山思源实验学校,为近200名师生开展“英语:连接世界的桥梁”主题授课。杨勇老师以趣味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结合“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词汇,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文化传播使命;李文老师聚焦英语学习技巧,传授记忆方法并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他激励大家:“要保持对知识的求知欲,勇敢面对学习中的每一个挑战,才能在语言领域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译路生花”实践团成员则结合乡村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打造了覆盖语言学习、文化认知、素质拓展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知识传递与视野拓展的窗口。

英语课堂上,“玩转英语星球” 通过Number Jump游戏、代词竞答等趣味互动,让基数词、人称代词等语法点在玩乐中扎根;“译林啄木鸟” 聚焦被动语态、从句等核心语法,通过典型例句解析和课堂实操,帮学生把语法规则内化为表达能力。“言趣工坊” 让学生朗读经典古诗词英译版、中国现代发展成就文章,“声临其境” 配音课选取融入传统故事的英语短片,学生在练习地道发音时,不知不觉成了中国文化的 “小传声筒”。

此外,日语课带学生初探邻国文化,“文化指南针” 纵览亚、欧、非多国风貌,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就能触摸世界;“指尖生花” 美术课把动物简笔画和英语单词绑在一起,画画时就把 “lion”“panda” 记牢了;体育课上的乒乓球接力、羽毛球对打,既练了技巧又聚了人心。

思源实验学校初一学生张兴星说:“我最喜欢的课程是《文化指南针》,它让我真正理解到文化是语言的灵魂,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是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除语言与文化课程外,“译路生花”实践团还特别在三个班级开展以“我的心情像砚山的云”为主题的心理班会,实践团成员没有讲空泛的道理,而是列举乡村孩子身边的故事——学习上的焦虑、和同学闹别扭的委屈,一点点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更贴心的是,他们教给孩子们能立刻用上的“小窍门”:压力大时试试深呼吸,心里难受了找信任的人说说。“用好好说话代替发脾气,多听听别人怎么想”,这些简单的引导,正在悄悄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理解与尊重的种子。比起课本上的知识点,这份关注心灵的温暖,让教育帮扶有了更动人的温度,也让乡村孩子的情感成长有了更温柔的支撑。

支教期间,实践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多户不同年级学生家庭。成员们向家长介绍支教课程的设计思路,建议家长通过“日常简单英语对话”“观看双语动画”等方式营造家庭语言学习氛围,并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不敢开口”“基础薄弱”等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家访让我们看到教育帮扶的更多可能性。”实践团成员朱彤感慨,“有位家长说‘孩子现在会主动教我们说英语单词了’,这种双向成长让我更懂支教的意义。”唐馨凌也表示:“看到学生从羞于开口到主动参与配音,从对外国文化一无所知到对著名建筑如数家珍,我真切感受到教育帮扶的力量。”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大家深化了对专业价值的理解。未来,团队将持续总结经验,探索长效帮扶机制,让“译路”延伸至更多需要的地方,让教育之“花”在乡村沃土绽放。

本文来源:中青校园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1231319&app_version=1.6.2&sid=1646466&time=1755679855&signature=z8W62Rvorl9xBbN3dqEaxxBxqSwXAZapjVLXQDk0GeygYZOJ5m&sign=4442e4b4e701ff04fbfb75ebf04798dc#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