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葆:铭记抗战历史 铸就复兴伟业

发布日期:2025-09-09  文:朱庆葆  来源:新华日报

资料来源 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9月9日】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历史前进的必然逻辑,蕴含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鲜明提出了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阐明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对于守护正确历史记忆、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烽火连天十四载:抗战历史的苦难与辉煌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悍然侵占东北,到1937年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场战争跨越了整整十四载的艰难岁月。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率先高举抗日旗帜。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三天,中共中央即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表明了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鲜明立场。随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白山黑水之间,创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环境中顽强抵抗。杨靖宇将军腹中仅存草棉却战斗至生命最后一息的壮烈,正是这种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1935年《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以博大胸襟促成国共二次合作,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石。

面对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八路军“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信心;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浴血三月,粉碎了日军速胜企图。随着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以排山倒海之势,重创日军交通线与据点;地道战、地雷战等人民战争的智慧结晶,让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寸步难行。

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付出了超过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最终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共同取得了这场正义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砥柱中流挽狂澜:抗日战争的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正义战胜邪恶、弱国战胜强国的典范,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转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抗战胜利彻底终结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迷梦,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台儿庄血战、武汉会战,到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无数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抗日战争一举洗刷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抵御外侮战争中屡战屡败的民族屈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不仅收回被日本侵占的台湾、东北等固有领土,而且废除了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外国在华“租界”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一胜利向世界昭示:一个团结觉醒的中华民族,拥有不可征服的磅礴力量。

抗日战争的进程深刻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与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力量,提出并坚持了全面抗战路线与持久战战略,其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及坚定的牺牲奉献精神,赢得了人民的广泛信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实践,探索了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可以说,抗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重要准备。

抗日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新起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的主要兵力,有效阻滞了日本“北进”侵苏与“南进”太平洋的战略步伐,为苏联卫国战争和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争取了宝贵时间,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开始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抗日战争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是中华民族由落后挨打走向自立自强、由衰弱走向复兴的历史性转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精神火炬耀千秋:伟大抗战精神的永恒价值

伟大抗战精神并非凭空而生,它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被彻底唤醒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所铸就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将其精辟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32字精神丰碑,是民族精神在危难关头的集中爆发与升华,其蕴含的宝贵价值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伟大抗战精神对于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对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深沉的爱国主义。当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时,“抗日救国”的呼声在华夏大地响彻云霄,成为时代最强音。从知识精英到普通民众,从工农大众到民族资本家,从国内军民到海外华侨,空前觉醒的爱国热情汇聚成全民抗战的磅礴洪流。全国各族人民、各社会阶层、各党派、各抗日团体以及海外华侨,空前团结,形成了全民抗战局面。这种与民族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感,是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奋斗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日寇的残暴统治和血腥屠戮面前,中国人民展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和不屈的意志。“狼牙山五壮士”弹尽粮绝,宁跳悬崖不投降;张自忠将军身先士卒,战死沙场;东北抗联将士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斗争。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气节,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铮铮铁骨,堪称中华民族历经重重磨难却依旧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精神支柱。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当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时,中国军民以简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妄想;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重创日军精锐;百团大战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无论是正面战场的奋勇阻击,还是敌后战场的灵活游击,皆彰显出中华民族“血战到底”的铮铮铁骨。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即使在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和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依然坚信“抗战到底,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科学论断,指明了抗战的光明前景,坚定了全民的必胜信念。正是这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然坚忍不拔、坚信胜利的精神,这种在黑暗中坚信光明、在绝境中开辟生路的信念力量,让中国人民最终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薪火相传启新程:伟大抗战精神赋能民族复兴伟业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筑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政治保障。抗日战争的历史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登高一呼、力挽狂澜,就没有全民族抗战的坚强团结和最终胜利。新时代新征程,应对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这艘巨轮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这要求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激发“团结奋斗”这一磅礴伟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结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彰显了全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强大合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汇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澎湃力量,战胜新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无论是攻克科技“卡脖子”难题,还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都需要亿万人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一鲜明品格。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以弱抗强、以劣胜优的伟大斗争,充满了斗争的勇气与智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暗流涌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同时,更要继承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和灵活机动的斗争策略,增强斗争本领,讲求斗争艺术,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实现共赢。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秉持“自立自强”这一战略基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抗战时期克服物资极度匮乏、坚持持久抗战的重要支撑。历史启示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自身力量,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像当年在延安窑洞中奋发图强一样,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根基牢固,方能行稳致远。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胸怀“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这一博大情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了宝贵援助和支持。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仅要立足民族复兴伟业,更需秉持天下情怀,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必然性与紧迫性。我们要矢志不渝地传承抗战精神精髓,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发扬抗战中展现的国际主义精神,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反对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和霸凌行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征程中展现大国担当。

我们要深刻铭记这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从中汲取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的历史启示;要深切领悟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将其内化为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的思想滋养;要自觉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其转化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实践伟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不断铸就新的历史伟业,创造无愧于伟大民族的光辉未来。

(作者为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9/09/node_1.html

原文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9/09/node_9.html#content_1483598


阅读(

编辑:于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