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校园9月1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皖里江山·赤传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14日至17日深入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革命老区,通过红色寻访、人物对话与产业调研等活动,探索“红色资源+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聚焦生物工程助力传统茶产业升级,为革命老区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红色热土的回响:从革命旧址到精神富矿
实践团首站抵达享有"将军摇篮"美誉的独山镇。在这里,团队成员参观了占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独山革命旧址群。在庄严肃穆的红色资源展馆内,成员们仔细观摩了142件珍贵革命文物,其中包括1930年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势图、红军手写宣传标语册、磨损严重的土制步枪等历史实物。通过这些珍贵文物,实践团成员回溯了1929年立夏节起义与六霍起义的烽火岁月,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随后的调研中,实践团成员有了一个重要发现:金寨县现存的287处革命遗址中,有67%位于茶产区,形成了独特的红色生态资源。特别是在红二十八军驻扎地遗址,成员们观察到茂密的茶林与天然岩洞构成了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历史上,这片茶林曾是革命的“青纱帐”,为红军战士提供了宝贵的战略屏障;如今,这些茶树已成为当地百姓的“金叶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作物。
“孤岛120”余家军:碧波下的仁心守护
穿越盘山公路,实践团乘船来到响洪甸水库。在12平方公里水域星罗棋布的36座岛屿上,余家军医生的水上卫生站已坚守25年。
当实践团成员乘船抵达时,恰逢余医生正在诊治一名晕船的游客。在不足10平方米的诊室内,便携B超机、急救药品柜、远程诊疗系统有序排列,展现出现代医疗设备与艰苦环境的鲜明对比。余医生向实践团讲述了自己的行医经历:“以前是两条船拼的家,大风能掀翻屋顶,白天看病晚上当床。”如今,在政府支持下虽然建起了岸上卫生站,但25年来,无论昼夜风雨,只要电话响起,他仍会立即出诊,穿梭于岛屿山道之间。
实践团成员帮助村民晾晒农产品时,亲身体验到岛上信号微弱、交通不便的困境,而这正是余医生及家人的日常生活。“看到乡亲们健康我就安心。”余医生用朴实的乡音,道出了坚守的动力。这份风雨无阻的守护,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红色奉献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
从“绿叶子”到“金叶子”:青春智慧赋能茶香振兴
围绕如何推动红色资源和茶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实践团来到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麻埠镇。
麻埠镇团委书记汪彦坪在与实践团交流时表示:“年轻人思路活,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详细介绍了当地推动“红色遗址保护+绿色茶产业发展”的融合思路,团队成员据此讨论起设计“红色茶旅”路线的可能性,并带领实践团参观当地茶企。
在金寨县茶香麻埠有限公司,实践团深入了解了传统茶产业的新发展趋势。公司技术人员介绍,当地正尝试创新,开发以茶叶为原料发酵制成的“六安瓜啤”“六安瓜红”等衍生品,这些创新产品为茶叶市场打开了新思路。品尝六安瓜片后,团队成员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出未来可尝试将茶叶与花果相结合,开发更具风味的特色茶饮。
结合生物工程专业背景,实践团成员还从基因改良和发酵工艺优化等角度,与企业技术人员深入探讨了提升六安瓜片及其衍生品品质的方法。团队成员提出了建立茶叶品质数字化评价体系、优化发酵工艺参数、开发功能性茶制品等建议。
“红”“绿”交响:勾勒振兴新图景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重点关注“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融合的可能性。针对汪书记提出的“红绿融合”思路,实践团成员集思广益,初步构想了“红色茶旅”路线:将革命遗址参观、茶山生态观光、古法制茶体验、聆听茶山里的红色故事(如红军利用茶山游击)等环节有机串联,打造沉浸式文旅产品。
实践团建议,可以开发"红色茶旅"APP,利用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游客在参观茶山的同时,通过手机APP看到当年红军在此活动的历史画面,增强体验感和教育意义。
实践团将整理调研报告、人物故事和产业建议,力求将大别山的精神财富和发展需求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吸引更多青年关注和投身革命老区的振兴伟业。

本文来源:中青校园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1231319&app_version=1.6.2&sid=1649593&time=1757578797&signature=dDJ5qQLk6jVvNWEzxlO7092nWFGnN6a0BGyPngp83Zm9KYreMR&sign=a93604d4c546a8bfa9931712e3dcdf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