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5-09-18  文:朱伟  来源:新华日报

资料来源 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9月18日】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两个大局”,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目标明确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目标以人民城市理念为价值原点、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方向路径,既扎根中国实践,又回应人类对城市文明的共同向往,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兼具实践力与引领性的中国方案。“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是现代化人民城市文明内核的价值原点,从根本上确保城市发展不偏离人的需求轨道。

发展阶段的变化: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逻辑必然

人民城市理念的生成,深植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科学洞察。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宏观判断在城市场域表现,构成了人民城市理念形成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聚焦于解决“有没有”的难题,带有鲜明的“生产主义”色彩。该模式在特定时期极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单纯依赖增量投入的旧路已难以为继。城市是复杂的有机生命体。进入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转变为如何弥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差距。公众诉求已从“好房子”等物质层面,扩展到对优质生态、和谐社区、丰沛文化等更高维度的向往。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一战略判断,要求治理者秉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将工作重心从追求经济硬指标转向供给有温度的公共服务,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发展逻辑的超越:以“人民性”扬弃“资本性”

人民性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立场和核心取向。人民性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标志,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灵魂所在。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价值,在于对主导世界城市化数百年的资本逻辑实施系统性批判与超越。资本逻辑内生性地导致空间异化、社会极化与城乡对立。人民城市通过重塑人与空间、社会及城乡的关系,对这三大结构性困境予以根本性纠偏。

其一,以“安居的家园”超越“增殖的工具”,克服空间异化。资本逻辑下,空间的使用价值服从于交换价值,沦为资本循环的工具。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曾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将住宅首先视为盈利商品而非生活资料。人民城市的核心,正是要扭转这种本末倒置,让城市回归服务于人的“属人性”本质。将市场有效“嵌入”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框架内,确保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其二,以“共同体善治”超越“丛林式竞争”,消解社会极化。资本的逐利性天然导向资源富集地区,加剧了空间与阶层的不平等,侵蚀社会融合的基础。人民城市秉持共享、普惠、包容的核心价值,致力于构建休戚与共的社会共同体。为此,公共服务供给必须均等化,尤需关照“一老一小”等群体,兜住民生底线,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基层治理则须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多元主体,努力将“陌生人社会”转化为充满归属感的“熟人社区”,从微观上瓦解社会极化的根基。

其三,以“系统性融合”超越“中心—外围”对立,重塑城乡关系。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城乡间易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中心—外围”结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城乡的分离”是阶级分化的空间表现。因此,推动城乡融合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这需要我们构建协调均衡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打破固化的依附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这与资本逻辑下单向抽取的城市化道路存在本质区别。

发展实践的探索:以系统观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有机生命体”的系统观念为科学方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人民城市人民属性的根本政治保证。面对多元利益交织的复杂系统,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城市发展校准航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并把党的组织优势延伸至基层末梢,筑牢抵御各类风险挑战的坚强堡垒。

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是推动其内涵式发展的科学世界观。这一观念要求治理必须具备整体性、协同性与全生命周期思维。它要求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目标,建立动态感知、智能响应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并像对待生命一样敬畏和善待城市,在城市更新中侧重功能再生与活力重塑,而非简单地“推倒重来”。遵循这一系统观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完善各项功能系统,旨在以自觉、有组织的建设逻辑,为人民城市理念的宏伟蓝图落地提供坚实路径保障。

人民城市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也是直面时代课题的重大创新。它深刻回答了城市为谁建、由谁享的根本问题,探索了一条以人为本、公平包容、和谐永续的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人民城市理念在中国的生动实践,必将为全球城市化挑战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对美好家园的共同探索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基地研究员、江南大学讲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9/18/node_1.html

原文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9/18/node_11.html#content_1486179


阅读(

编辑:于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