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9月18日】教师节刚刚过去,而在太湖之滨的江南大学校园,草木含情,楼宇凝章,在这里,有一对让无数人敬仰的学术伉俪——王璋教授和许时婴教授。他们是中国食品科学学科的拓荒者,以毕生心血为学科筑基;更是师者中的典范,用一言一行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刻进教育的年轮。两位先生虽已远行,但他们共同铸就的师者精神,从未离开。他们用毕生心血为食品科学铺路,用肝胆赤诚照亮无数学子的光明前路。双璧耀杏坛,丹心永不灭——这份“一代宗师,江南楷模”的荣光,终将在时光里沉淀,成为后来者心中永远的灯塔。
躬耕实验室
“严谨治学、务实求真”,这8个字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两位教授刻在日常里的准则。
王璋的办公室,永远有一盏早亮的灯。每天7点左右,他的身影便会出现在办公室,风雨无阻,就连阖家团圆的春节,那间屋子也依旧映着他伏案的轮廓。百万字的《食品化学》手稿,他逐字逐句校对,连一个标点的偏差都不肯放过——在他看来,学问里没有“差不多”,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他对科学的敬畏。学生们说,看到王老师握着红笔的手,才真正懂了严谨二字的分量。
许时婴则以另一种方式点亮学生的视野。她凭着深厚的数理化学功底,亲手搭建起《食品科学中的物理化学方法》《食品胶体》的知识殿堂,将微观世界的奥秘娓娓道来。那些旁人眼中晦涩的公式、抽象的分子结构,经她点拨,便成了能触摸、能理解的科学图景。她常说“科学要往细里钻”,而她自己,便是最执着的“钻路人”。
开拓学科路
20世纪80年代初,国门初开,学术的浪潮刚刚涌动。王璋和许时婴怀揣着对学科未来的追问,远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学。彼时的中国食品科学尚在起步阶段,他们像海绵般汲取先进理念,行囊里装满的是改写学科版图的蓝图。
作为公派出国的教师,许时婴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1983年,王璋结束访学回国,就与同事一起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食品科学专业。没有先例,便自己摸索;没有教材,便引进国外经典、结合国情编写;没有体系,便一点点搭建课程框架。专业建设初期困难重重,许时婴虽然身在国外,但已经早早开始筹划课程建设。回国后先后开设了《食品胶体》《食品质构与流变》《食品科学中的物理化学方法》三门课,与王璋的《食品化学》《食品酶学》一起有力支撑了学科的发展。
当年在国外访学时,许时婴始终谨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是无锡轻工业学院的教师,也正是因为第一批访学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和优异表现,无锡轻工业学院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声名鹊起,打开了两校双向交流的大门。当时,我国跟美加等北美发达国家在食品科研领域还有不小的差距,许时婴坚持开放创新,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她的极力促成下,1991年,两校共同发起召开了首届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交流会(ICFST)。如今,ICFST已成为食品专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会议之一,已成为全球食品学界的重要桥梁,定期在中美两国轮流举行。这场会议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里,都藏着他们当年播下的“开放”种子,让中国的学术声音在国际殿堂掷地有声。
1995年,许时婴赴马来西亚开展棕榈油的研究合作,开启了食品领域国际科研合作的先例。2000年,许时婴六十花甲之际再次远赴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开展学术访问和科学研究,进一步拓展江南大学的国际交流。
温润赤子心
对学术,他们是“严师”;对学生,他们是“家人”。这份“严”与“暖”的交织,成了无数学生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王璋是一位把毕生心血献给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名师。他在校执教半个世纪之久,“以学为尊、以生为本”是他孜孜以求的价值理念。他每年承担常人3—5倍的教学工作量,渊博的专业知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再加上扎实的英语功底、流利的口语,让他赢得了中外学生的尊敬。面对在读博士生的焦虑,王璋总会温和地开导:“答辩不是终点,未来的路还长,但论文要写得漂亮——这漂亮,是对自己的学问负责。”一句话,解了学生的急,更教会他们敬畏学问的道理。
许时婴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她认为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是国家的高层次人才,一名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更要有高尚的品德。每当教师节来临时候,她都会提前叮嘱学生:“课间与我说声‘节日快乐’就可以了,不要花别的心思。看到大家热心科研工作,我就很开心了。”当学生在实验中犯了错误,她总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让他们能尊重科学、热爱科研、明辨是非、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她对学生的论文严格把关,不但要求学生认真撰写,而且还帮助学生字斟句酌地反复修改,甚至一个错别字、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力求尽善尽美。她更是时常提醒年轻人,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弄虚作假,踏实的工作作风是从事科学工作的前提。许时婴的办公室里,藏着一份动人的“偏爱”:她把洒满阳光的朝南房间留给了需要做实验的学生,自己却在北窗下的案前梳理教案。那扇北窗的玻璃,映过她批改作业的身影,映过她斑驳茶杯的氤氲,也映过她伏案小憩时滑落的银发。
逢年过节,两位教授还会邀学生到家中包饺子,案板上摆着的是食材,流淌的却是如家般的温情——他们教学生做学问,更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温暖的人。
薪火永相传
一生未曾担任过行政职务,两位教授却凭着深厚的学术造诣与高尚的人格,成为食品学界人人敬重的先生。
他们主持过一项又一项国家级课题,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发表过数百篇高水平论文,为学科发展留下珍贵的理论财富;编著的一部部教材,至今仍是学生们手中的“宝典”。可面对名利,他们始终像湖面般平静——没有追逐过头衔、没有计较过得失。年过花甲的许时婴,依旧每天准时出现在实验室,要么在仪器前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数据,要么在书架前翻阅文献。有人问她“何必这么拼”,她笑着答:“做学问哪有终点,能多走一步,就为学生多铺一段路。”
如今的江南大学食品学科,早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学术高地。这耀眼的成绩背后,藏着王璋、许时婴等老一辈学者的无私奉献——他们就像大树,扎根土壤,为后来者遮风挡雨,也播撒下无数希望的种子。
从他们的实验室走出去的百余名博士、硕士,如今已遍布海内外:有的在高校延续育人的使命,有的在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有的在科研机构续写创新的篇章。两位教授虽已千古,但他们的弟子却把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淡泊名利的人生选择、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刻进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里。这便是最好的传承——不是头衔的传递,而是精神的接力;不是言语的叮嘱,而是行动的引领。
太湖的风记得他们早出晚归的步履,实验室的灯映过他们伏案攻关的坚守,万千学子的心底,藏着他们温厚的箴言。原江南大学校长陈坚院士赞誉王璋、许时婴伉俪为“一代宗师,江南楷模”。2022年9月,江南大学食科教育发展基金启动“璋婴大讲堂”名家讲坛活动,3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陈卫等都走上这一讲坛,将王璋、许时婴秉持的食品科学精神传承发扬,为青年学者为学、为人、为师树立楷模榜样。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https://www.cnfood.cn/electronic?qdate=2025-09-18&index=0
原文链接:https://www.cnfood.cn/article?id=196832286005012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