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9月13日】当青春的创意活力邂逅深厚的非遗技艺,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正在江阴市青阳镇热烈展开。近日,在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数创学院”)正式发布“D-Light数智乡村美育创享计划”后,青阳镇团委积极响应、精心对接,成功引入该计划的重要实践载体——数创学院“手指上的中国”江阴非遗传承实践团。实践团立足青阳本土文化资源,为该镇孩子带来一场融合文化保护、教育创新的非遗美育研学盛宴。

青年挺膺,打磨非遗研学课程
“D-Light计划”以“创意设计+乡村振兴”为核心理念,旨在通过青年智慧激活传统文化。作为该计划的先锋力量,“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自5月组建以来,深入无锡街巷,开展扎实调研与课程研发,最终精选“江阴土布纺织”“惠山泥人”“无锡麦秆画”“宜兴紫砂壶”“北京掐丝珐琅”五大主题,精心设计出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体验性的“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中式非遗美育研学课程体系。
为了更加完美呈现非遗美育课堂,实践团成员前往惠山区三怡堂拜访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陈惠平,跟随学习传统麦秆画制作工艺。同学们亲手体验了麦秆画剖秆、刮白、剪贴的全过程,真正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意。大家愈发坚定,非遗传承不能只靠老前辈的坚守,青年人更要挺膺而上,才能让老手艺留得住、走得远、走得稳。
研学启智,青春课堂沁润童心
在孩子们稚嫩欢乐的笑声中,非遗美育营拉开了帷幕。在土布纺织的课堂上,同学们以布条和毛线为笔,在经线中“描绘”,将自己的设计稿织成了一幅幅画卷;在惠山泥人的课堂上,同学们大展身手,塑造了一个个可爱的“大阿福”;“同学们你们看,在我们田野乡村里随处可见的麦秆,竟然也可以成为作画的材料,绘制出这样精美的作品,是不是很神奇呀?”实践团成员小薇老师在麦秆画课堂上和孩子们互动频繁,大家看着手中的麦秆,眼里充满了惊喜与好奇,剖、刮、剪、贴,同学们在队员的带领下用麦秆描绘心中的小世界。
在紫砂壶非遗体验课上,老师们耐心地指导学生操作,孩子们用陶泥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童心和创意的作品;掐丝珐琅对于初学者而言着实有点困难,孩子们非常焦虑,“不要着急,万事开头难,不要放弃,一会儿做好了很有成就感的!”在队员们的轻声安慰下,孩子们一次次再振作,克服困难之后,大家也逐渐理解了什么是工匠精神——要专心,更要坚持不懈!
文化生根,自信种子播撒心田
结营这天,学生们围在实践团成员身边依依不舍。短短几天的相处,孩子们已经与实践团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作为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看到江南大学的同学们如此用心地策划这场非遗美育活动,内心充满感动与欣慰。”结营仪式现场,一位家长有感而发,实践团成员的心中洋溢的是喜悦亦是感动。“作为‘离孩子们更近’的大学生,我们希望通过‘非遗+美育’课程的熏陶,在他们心中种下美的种子、文化的种子、自信的种子。我们在未来等它开花结果。”
江南大学“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坚持探索乡村美育与文化传承融合之路,此次与青阳镇团委的顺利联动,是校地合作赋能本土文化传承、激发青年力量参与基层建设的生动实践。青阳镇团委将持续搭建平台,促进更多青春力量与青阳镇深厚的文化相遇、相融,共同守护精神家园,让非遗在青春实践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本文来源:学习强国无锡学习平台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6854841866519423582&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su-resource&item_id=16854841866519423582&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57748774444&showmenu=false&ref_read_id=92bf51d9-5785-4bd5-b523-7bc5fac6efc1_1758603876860&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