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9月30日】随着我国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近年来加速深度融合。为进一步推动食品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9月27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指导,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大会在江苏无锡召开。院士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特殊食品突破、生物制造革新、资源挖掘战略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赋能与标准体系升级,共同探索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综合施策,抢占食品科技高地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面临深刻变革,但特殊人群食品营养保障体系薄弱,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食品产业已呈现出细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在题为《特殊食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报告中表示,特殊食品市场潜力巨大,可带动食品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经济竞争力。其中,婴幼儿配方食品近年来得到多项国家政策加持,相继出台的30余项宏观举措,推动了我国婴配食品标准体系达到世界领先。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本土婴配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例如,2020年,飞鹤反超雀巢成为中国婴配乳第一品牌。
“食药物质在保健食品中应用愈加广泛。”陈卫谈到,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首次提出“食药物质”概念,将其定义为“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强调“食品属性优先,兼具药用价值”。如何从传统中药材中挖掘保健食品新原料?陈卫介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开展相关工作,包括推动食药物质食养声称、推进食养药膳、国产保健食品复方配伍备案管理、推进保健食品新功能落地等。例如,今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委托江南大学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探索建立我国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注册申请受理审评范围”。
食品资源挖掘是实现全球食物可持续生产的重要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教授陈坚在题为《食品资源挖掘:战略任务与科学机遇》的报告中,明确了我国食品资源挖掘的六大战略任务,即实现全球食物可持续生产、保障我国食物供给安全、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加快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以及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陈坚表示,我国人口增长和生活品质提升对食物供给总量和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国内资源承载压力大,对外依存度高,近20年,食物自给率下降,粮食安全问题严峻。传统食物生产方式难以保障全球急剧扩张的食物需求,应多途径开发各种高值配料,满足食品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得健康和快乐”全面升级的需求。
如何科学挖掘高值配料等食品资源?陈坚在报告中提到了新质蛋白和植物油脂。他介绍,新质蛋白是指所有不依赖传统畜牧业或渔业方式获得的食用性蛋白,包括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藻类蛋白、动物细胞蛋白等。“传统畜禽养殖面临资源超载、环境污染、疫病多发、投入产出比低等诸多压力,而新质蛋白具有保障食物蛋白供给安全、提高人民营养健康水平、有利全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意义。”陈坚还提到,微生物油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通过合成生物学和精准发酵,微生物细胞能够生产出与传统油脂相似的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在题为《破除内卷,创新未来》的报告中,分享了如何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他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科研领域的“内卷式”竞争却成为制约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障碍。科研选题同质化、跟风式研究盛行导致产业产能过剩,价格战愈演愈烈、论文与专利“增量不增质”,关键菌种、核心酶制剂、智能装备等仍受制于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升级面临“卡脖子”风险。
为破解这一困局,本届大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报告》提出“源头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挖掘非模式微生物资源,建立菌株数据库,开拓新赛道,推动新型菌种产业化应用;另一方面,发展自主基因编辑工具、AI辅助酶设计、智能化筛选平台等前沿技术,构建从“已知”到“未知”的创新范式。“唯有摆脱低水平重复,追求原创性科研与颠覆性技术,才能真正实现食品生物制造产业的高质量跃升与可持续发展。”黄和如是说。
“增长创新不等于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要以源头创新为核心,建立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多维路径。”在黄和看来,唯有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综合施策,方能彻底扭转“内卷”态势,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黄和建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未来培养一名复合型人才的时间可缩短至8年,为科研注入年轻活力。此外,他认为,在AI热潮下,要让AI成为“科研助手”和“外挂”,而不是替代者,“用好AI,才能突破传统技术局限,革新科学范式。”
科技赋能,合力破解发展瓶颈
“今年以来,轻工业稳健发展,食品工业作为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突出,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食品工业持续升级产品、严控成本、拓展渠道,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消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轻工联执行秘书长于学军在报告中对今年1—7月食品工业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于学军表示,今年食品工业三大子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精致茶制造业)产需继续恢复、盈利持续改善,投资较快增长,出口增势亮眼。食品工业作为轻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作用显著。
“然而也要看到,我国食品产业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市场需求疲软与消费信心不足、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攀升、国内外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等。”于学军提到,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已大幅提升,但过往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近年来餐饮预制菜等阶段性事件,仍将对消费信心产生长远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来源、成分、生产过程愈发敏感,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影响品牌声誉和销售。“总体来看,如今的我国食品工业正在告别过去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进入一个依靠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和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来获取增长动能的新阶段。对行业企业而言,关键在于灵活应对结构性变化,在震荡中把握新的机遇。”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孙秀兰在题为《AI时代机遇下的食品学科发展——FoodSeek食品学科专用大模型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孙秀兰在介绍FoodSeek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发展愿景及当前进展时表示,该大模型以食品领域为中心,以小切口定义场景与任务,构建数据集、训练大模型、开发智能体,形成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的食物大模型。截至目前,该大模型已收集2.2万余项食品行业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4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600项现实信访问答记录。孙秀兰表示,力争将该大模型打造成为食品学科与新质生产力链接的关键接口,为我国从“食品大国”向“食品强国”的战略转型提供核心驱动力。
“食品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前沿性、引领性的理论突破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支持。”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刘敬民在题为《新质科技赋能:构筑食品安全新防线和营养健康新未来》的报告中,明确了食品新质科技创新亟待重点突破的五大技术领域,即食品智能创制技术、特殊需求食品创制技术、精准营养食品靶向设计技术、食品安全智能防控技术以及智慧化中央厨房技术。刘敬民表示:“通过强化食品制造、检测、控制等环节的科技赋能,重点突破精准营养、智能加工、风险识别、全程溯源等重大关键技术,我们必将构建起更坚固的食品安全新防线,开创更智慧的营养健康新未来。这不仅将全面提升国民健康保障水平,完善食品安全系统防控体系,更将推动我国实现食品科技领域的自立自强,最终确立中国作为世界食品科技创新高地的核心地位。”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刘元法在题为《典型动植物源ω-3型油脂营养特性与低温加工研究》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居民普遍存在食用油过量使用问题,导致膳食中ω-3脂肪酸严重缺乏与营养失衡。系统研究显示,不同饱和度油脂在消化吸收与代谢规律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ω-3型油脂因脂解程度较低、胃肠道传输速率较慢,致使其表观吸收率下降,这一特性直接影响其健康效益的发挥。刘元法说:“为实现动物源ω-3型油脂南极磷虾油与植物源亚麻籽油中活性成分的最大化保护,开发了低温保护性绿色高效加工技术,将ω-3脂肪酸补充从简单的‘吃得着’提升到‘吸收好、效益高’的新阶段,为改善国民脂肪酸营养状况提供切实可行的产业化路径。”
会上江南大学原副校长、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纪志成,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杨晓明,苏州澳昆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小梅分别作主题报告。专家们分别围绕“复杂离散制造系统工业智能关键技术与软件”“预包装食品标签法规标准简读”“AI+智能化技术应用赋能食品工业生产”等议题,分享了各自对标准与智能融合落地绿色实践的真知灼见。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https://www.cnfood.cn/electronic?qdate=2025-09-30&index=0
原文链接:http://www.cnfood.cn/article?id=197264425309710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