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10月9日】近日,江南大学朱永法团队报道了揭示激发态偶极矩的作用:控制卟啉光催化剂上非牺牲H2O2的产生。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25年10月8日出版的《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
在有机光催化剂上同时进行氧还原反应(ORR)和水氧化反应(WOR)生产H2O2,理论上实现了100%的原子经济性。然而,人们对这种有机体系中的电荷分离和转移机制仍然知之甚少,特别是基于基态偶极矩(μg)的有机分子设计往往无法预测光催化行为。
研究组合成了一系列羧基修饰的四苯基卟啉超分子光催化剂(TPP-(COOH)n,其中n = 1~ 4,8),考察了其构效关系。H2O2生成活性遵循TPP-(COOH)2 < TPP-(COOH) < TPP-(COOH)3 < TPP-(COOH)8 < TPP-(COOH)4的顺序,随着激发态偶极矩(μe)而增加,而不是传统认为的μg或-COOH基团的数量。μe受羧基取代引起的O - 2p带中心位移的影响,通过内部电场控制电荷的分离和转移。
此外,激子解离研究表明,低介电TPP-(COOH)n表现出显著延长的激子寿命。5 ns),使得μe成为关键的活性决定因素。基于这一发现,研究组设计了一种高μe酞菁超分子光催化剂(H2Pc(COOH)8),在420 nm处实现了前所未有的58 mM·h-1·g-1,量子效率(QE)为18.7%。该研究建立了μe作为有机光催化剂上H2O2生成的预测参数。

本文来源:科学网https://www.sciencenet.cn/
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25/10/202510917311885814066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