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10月18日】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民以食为天,确保老百姓餐桌上食物质量与营养安全,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任务。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18%的人口,食物数量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食物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与“非正义”问题日益凸显,可能将成为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风险。一方面,我国面临居民饮食结构富裕化、饲料用粮进口量居高不下等问题,加上国际形势复杂、极端气候严峻、局部战争频发,全球食物权利分配高度不均,影响我国食物系统安全;另一方面,日益工业化的食物体系正在演变为生态系统相互博弈的复杂场域。促进从田间到餐桌的食物正义,构建公平包容有韧性的食物体系,将可能成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代际公平的系统工程。
食物正义捍卫所有人获取健康食物的权利。食物正义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运动而登场,并与社会与环境正义紧密关联。食物正义倡导所有人都能普遍获得营养丰富、负担得起、文化适宜的食品。“食物为基本人权”是食物正义的核心内涵,它主张“无论种族、性别、宗教、社会经济地位或其他任何生活因素等特征”,所有人都有权平等享有这一基本人权。食物正义的核心还在于,食物是以尊重环境和食物劳动者权益的方式生产出来的。
从理论上看,西方学者率先将食物与政治、环境等领域相交叉,从经济学、政治生态学等多个视角对食物正义展开研究。食物正义强调生产者获得有尊严生计的权利,消费者获得健康食物的权利,以及自然生态可持续的权利。食物正义是正义理念从抽象原则向具体实践的深化,它融合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等多重维度,构成了新型的跨领域的社会正义形态。食物正义思想不仅拓展了生态批评的理论疆域,还对维护食物安全、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从实践上看,食物正义不仅关乎人们吃什么,更关乎人们如何生产、分配和获取食物。食物正义旨在揭示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链条中隐藏的不平等,并寻求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食物体系。它批判食物系统中的结构性不公,倡导恢复可持续生产方式、实现食物分配公平及社区自主管控。食物正义的实践价值在于,让食物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特别是边缘群体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决策者。食物正义要求重新审视食物带来的经济、健康和生态效益是否被公平分享。实践食物正义应当确保多种效益沿着食物链实现更公平的循环,而不仅仅流向资本和权力顶端。
食物非正义导致从田间到餐桌相关者利益受损。从全球到中国,食物系统中的非正义现象正以多种形式显现。一是食物获取不公。全球约37亿人无法稳定获得健康食物,低收入国家无法负担健康膳食的人数上升,由此直接导致饥饿、营养不良,增加儿童死亡风险,并推高与营养不良相关的各类疾病发病率。二是环境代价不公。富裕国家的高资源消耗饮食模式与贫困地区的饥饿和营养不良形成鲜明对比。例如,食物系统贡献了全球约30%的温室气体排放,但其带来的气候变化负面影响却主要由生态脆弱、适应能力弱的发展中国家承担。三是经济与权利不公。食品企业通过多种手段影响公众饮食系统,农业劳动者面临薪酬不匹配境况,影响了生产者的生计与尊严;消费者因信息不透明而知情权受损,加剧了营养不安全与健康不平等,有损于人们做出健康饮食选择。
这些食物非正义现象在不同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导致每一个环节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受损。在生产端,种子作为食物生产的源头,其控制权、多样性及分配正义是食物系统公平的根基,但全球种子市场被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农民不得不每年购买价格高昂的专利种子,但农民的劳动价值未能得到公平回报。在流通端,冗长且不透明的供应链扭曲了价值分配,中间环节挤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造成“农民卖难、市民买贵”的怪象,而追求多样化和生态化生产的小农往往被主流通路排斥。在消费端,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在健康食物获取上存在显著差距,许多低收入家庭因“健康溢价”被阻挡在营养安全门外,形成了严重的健康不平等。在环境层面,农业生产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和碳排放来源,为追求高产而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和水污染,这些环境代价由全社会乃至后代共同承担。
上述问题产生遵循了主导全球食物体系的效率至上与利润最大化逻辑。在此逻辑下,权力与资本的高度集中使得大型农业与零售商能够掌控定价权与标准制定权,从而挤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被外部化的环境与社会成本,使得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在市场上显得更为“经济”,而其对生态与公众健康的长期损害却未被计入食物价格。同时,制度的缺失难以有效矫正市场失灵。例如,对小农的支持不足、对健康饮食环境的规划缺位,以及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监管不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固化、公共健康危机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等系统性的食物非正义后果。
构建公平包容有韧性食物体系的可行路径。食物体系的起点在田间,而农民与农业工人是这个体系的根基。促进食物正义首要任务便是保障这些食物创造者的基本权益与生计尊严。首先,确保农民获得公平的经济回报,通过大力推广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让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建立联系。鼓励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体力量增强市场议价权,降低生产成本,并拓展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空间。对于大宗贸易食品可通过公平贸易认证体系设定最低收购保障价和社区发展溢价,以保障生产者获得合理报酬。其次,确保土地正义与种子资源获取,推动包容性的土地政策,保障小农户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稳定地拥有、使用和继承土地。倡导与发展都市农业为食物正义开辟新路径,利用屋顶、阳台和闲置空地建立社区菜园,增加新鲜食物的供应与减少“食物里程”,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生计补充和社区凝聚力,不断实现“可食地景”与社会赋权的双重效益。
流通环节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构建公平包容有韧性的食物体系必须重塑流通这座桥梁。核心策略在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可以用于建立不可篡改的食物溯源体系,是实现食物正义的技术关键。消费者选择可追溯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倒逼企业采纳数字技术革新产业链。在加工与分销领域,鼓励创新企业模式,以保障利润在创造价值的人群中更公平地分配,从而促进员工对食品安全的责任感和行为。革新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例如建立区域性的本地食品集散中心或线上平台,帮助小规模生产者将产品高效地汇集起来,对接学校、医院等机构食堂激活经济活力。发展农夫市集也是缩短供应链、构建生产者与消费者桥梁的可行途径。
食物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消费端。构建公平包容有韧性的食物体系重要任务是消除“食物沼泽”和“食物荒漠”。通过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可激励生鲜超市入驻社区;政府可通过城市规划,限制快餐店和高糖高脂加工食品店的密度,积极引入提供健康餐食的餐馆和超市,从而改善社区的食物环境。开展食农教育是推动食物正义的长期根本之策。在学校层面可通过将食物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种植、烹饪,让其理解食物来源,辨识健康食物,掌握基本烹饪技能。在社区层面,为家庭开设营养与烹饪活动,引导他们利用有限的预算制作健康美味的家庭餐食,建立起与食物和社区的深层连接,培养塑造食物体系的能力。面向全社会推动膳食结构转型,采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星球健康膳食”模式,以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和过早死亡风险,并减少食物系统相关的气体排放。
食物非正义形成的根源在于,当前的工业化和全球化食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将效率与利润置于公平、健康与生态之上。要破解这一困境,必须进行系统性的重塑,推动食物体系向更公平、包容、有韧性、可持续的方向转型。食为民天,构建一个从田间到餐桌都贯穿着正义理念的食物体系,不是理想主义的呼唤,而是关乎社会公平、人民健康与国家韧性的紧迫任务,亟需从理念、政策与行动层面进行系统性重塑。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多方协同努力。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http://paper.cfsn.cn/content/2025-10/18/node_2.htm
原文链接:http://paper.cfsn.cn/content/2025-10/18/content_180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