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若江:理性的笔触 诗性的江南

发布日期:2025-11-06  文:晚报记者 李昕昕/文 李霖/摄  来源:江南晚报

资料来源 江南晚报

【江南晚报11月5日】庄若江,江南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文化学者、作家、纪录片策划人和撰稿人。大型人文纪录片《说吴》《惠山祠堂群》总撰稿,著有《江南诗性文化的多元解读》《工商脉动与城市文化——以无锡为例》《江苏地方文化史·无锡卷》等22部学术专著,另有散文集《坐看云起》、影视剧本《江南望族》《西城柳》《小巷总理》、舞台剧《千年运河》《风雨锡商》《中华酒歌》等作品。

作为大学教授,庄若江在讲台上耕耘四十载,讲过十几门课程,从文学到文化,从鉴赏到创作,涉猎广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而作为一位“多栖”写作者,她的创作领域横跨理论、剧本、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她既有学者的理性、严谨,又有作家的细腻情怀;既扎根于地方文化的土壤,又保持着开阔的文化视野,不断丰富着无锡文化的表达方式。

自我定位为多栖者

“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个纯粹的作家,我更愿意说自己是一个在文学与理论之间行走的多栖者。”这种自我定位揭示了庄若江独特的创作特质。在她的理论著作中,时常能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流畅与感染力;而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又往往蕴含着理性的思考与历史的厚重。

庄若江在大学里曾教授过十几门课程,如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城市文化史,以及剧本写作、影视编导等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课程。“我的教学跨越了理论与创作两个领域,这种跨越自然会影响我的写作。我担任过五届市政协委员,让我有了更多接触社会、参政议政的机会,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庄若江说,“当我理论写作时,始终记得我的读者是人,而不是机器。理论文章不仅要传播知识,也要能够打动人心;而当我进行文学创作时,我又会自然而然地融入理性思考,融会贯通地让人物和故事扎根于历史土壤,让其传达出更多的思想内涵。”

2008年,庄若江曾策划并主撰了一部吴地文化大型人文纪录片《说吴》,这部8集纪录片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30多轮次,并成为CCTV-9纪录频道开播时的首播片,创下了当时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纪录,在网络平台上的点击量也达到千万级别。她说:“这让我更加坚信,江南的故事、无锡的故事足够精彩。无锡的历史、人物足够杰出,无锡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足够大,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不应该让无锡在舞台和荧屏上缺席。”

关注社会现实的多产者

庄若江除了广涉文史典籍,还是一个关注社会现实的多产作者。

庄若江深有感触地说:“读一本书,两三遍已经算多的了,你花费时间阅读可以获得不少知识;但写书,特别是理论著述,你可能需要阅读数百本书,查阅无数文献史料,要去芜取精、去伪存真,这个过程需要辨析、解读和思考。”为写好《江苏地方文化史·无锡卷》,她耗时4年,光注释就有上千条;《无锡运河史》也花了她3年时间,她翻阅了诸多方志和百余部与大运河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查阅资料和资料解析中,她提出了多个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大运河“第一锹”的新解读。“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夫差开凿的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但我在研究中发现,大运河的起笔并非邗沟,而是吴古水道。夫差在开凿完成了勾吴境内的运河之后,为了向北挺进称霸中原,才又开凿了邗沟。所以,千年古运河不仅始于勾吴国,而且运河发起端就在今无锡、苏州。”庄若江说。

让“无锡故事”站上更高舞台

“无锡的崛起是一个传奇,也走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传奇人物。但在全国性的舞台和影视荧屏上,之前却很少看到无锡的身影。”庄若江的语气中带着遗憾。她特别强调“内容产业”的重要性:“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影响力的竞争。无锡需要培养一批会讲故事的人,让本土的故事能够走上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

庄若江表示,她将逐步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未来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她说,包括无锡在内的江南地区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题材,有太多精彩的故事等待被发掘,“这些故事不应该只存在于史料中,而应该通过文学形式,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本文来源:江南晚报http://szb.wxbyjt.cn/jnwb/pc/layout/202511/05/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byjt.cn/jnwb/pc/content/202511/05/content_275139.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