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日报11月7日】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80年了,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却从未走远,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在抗战岁月中,宜兴是太滆地区和苏浙皖边区的革命根据地,亦是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奋力开辟的八大战略区之一,抗战精神早已深深融入陶都儿女的血脉。
一、历史映照:抗战精神的宜兴印记
1941年4月28日,新四军十六旅在宜兴闸口(现属宜兴和桥)宣告成立。谭震林曾3次前往宜兴、闸口地区,为十六旅的成立及相关工作部署奠定了基础。1943年,新四军十六旅旅部、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机关等辗转移驻宜兴太华镇,使其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指挥中心。
作为新四军重要将领,江渭清是太华镇抗日历史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1943年起,新四军十六旅旅部、苏皖区党委等核心机关转移至太华镇后,他与粟裕、王必成等将领一同入驻此地,将太华打造为“苏南小延安”。他深入太滆地区发动群众,强化党组织与抗日武装建设,在“反扫荡”“反清乡”等关键斗争中制定务实策略,为巩固苏南抗日根据地核心区筑牢根基,成为当地军民信赖的抗日旗帜。
宜兴在抗战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战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闸口“六四血战”,又称闸口保卫战,是太滆地区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1942年6月3日,千余日伪军从常州、无锡等地集结,包围宜兴闸口地区,企图围歼新四军独立二团及太滆地委机关。6月4日凌晨,日军突袭驻史家庄的团部及一营,二营立即增援,陈立平、杨洪才也率机关人员投身突围战。战斗从拂晓持续至傍晚,战士们依托村落、河浜顽强阻击,最终成功突围,但付出了沉重代价:太滆地委敌工部长孙宁、施教团团长张之华等300余名军地干部战士牺牲。此战彻底挫败了日军歼灭太滆地区抗日核心力量的企图,用鲜血守护了根据地根基。如今史家庄矗立的纪念碑,正是这场血战的永恒见证。
宜兴拥有极为丰富的红色资源,宜兴党史陈列馆、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宜兴革命烈士纪念馆、潘汉年故居等,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时代新篇: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党和国家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既是对抗战历史的重温,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抗战精神是先辈们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伟大抗战精神,把这一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与艰巨的发展任务,它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以团结之力、拼搏之志,跨越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团结一心、砥砺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抗战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在当代,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冲击,抗战精神能唤醒民族认同感与向心力,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抗战精神时刻提醒中华儿女:团结是生存发展的根基,统一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是反对侵略、和平发展的价值引领。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历史中“捍卫民族独立”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天下大同”理想的实践。面对霸权主义和局部冲突,抗战精神提醒我们珍惜和平,更以坚定立场捍卫国家主权与世界公平正义。
三、血脉赓续:抗战精神的实践探索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重要的是铭记历史真相,汲取历史智慧,借鉴历史启示,从历史走向美好未来、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伟大抗战精神赓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政府、学校、个人协同发力。
政府需加强顶层设计。政府作为弘扬红色文化的主导力量,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保障抗战精神在社会中的传承和弘扬。可设立专项资金,对抗战遗址修缮、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给予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如对宜兴闸口保卫战遗址等红色资源进行维护、修缮,以及依托“陶都”特色,设计抗战主题紫砂茶具、均陶纪念摆件等文创产品;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抗战精神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方作用。
学校需完善教育体系。学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摇篮与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高地,需从实践教学、文化引导等方面系统构建红色精神育人体系。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外红色资源,在校内定期举办抗战精神主题展览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场所。可与当地的抗战纪念馆、革命遗址、爱国主题教育基地等开展合作,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调研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及时评估教育成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个人应从认知落实到行动。抗战精神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个人可从深化认知和躬身实践两方面弘扬抗战精神。深化认知,筑牢思想根基:通过阅读经典史籍或观看高质量抗战纪录片,深化对抗战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摒弃浮于表面的碎片化认识,将抗战精神中蕴含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个人追求和价值取向。躬身实践,彰显精神实质:在工作和学习中,秉持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坚决抵制有损国家形象和利益的行为;在空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以自身行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重要转折点,其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切实行动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力量。
本文来源:宜兴日报http://paper.cnyixing.cn/html/2025-11/07/node_83859.htm
原文链接:http://paper.cnyixing.cn/html/2025-11/07/content_83861_19025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