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11月16日】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成立于2020年3月,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94年设立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导向,秉承“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办学理念,构建“一核双轮三链”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人才。
一核引领
锚定自主可控战略 构筑拔尖人才高地
学院以服务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战略为根本遵循,将“立足自主可控、服务信创产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成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学院深度参与国产处理器的自主研发,围绕以“神威·太湖之光”著称的申威处理器,开展先进计算软件生态与关键体系架构研发,与申威团队合作共建“申威卓越创新班”“申威卓越研究生班”,为“申威芯、中国芯、自主芯”注入新鲜血液。
在构建国产化软硬件生态方面,学院与永中软件、统信软件等国产软件领军企业合作,推动基础软件应用创新,并与无锡超算等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探索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解决方案。同时,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将智能计算等前沿技术应用于深海探测、船舶设计等国计民生领域。学院还积极融入华为昇腾、鲲鹏等国产化技术体系,共建“领先级华为ICT学院”,在人工智能、鸿蒙生态等方向共同研发课程,培养全栈国产化的创新人才。
双轮驱动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产赛教融合生态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与“赛教融合”双轮驱动,二者互为补充、协同驱动,共同支撑人才培养行稳致远。
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导航轮,指明人才培养方向。自2020年与华为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以来,校企共同研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22门前沿课程,形成从案例解析、实验模拟到产业级项目开发的递进式能力培养路径。学院全面推行“双导师制”,聘请华为等头部企业工程师担任学生第二导师,参与项目指导、毕业设计等,将产业最新技术动态与项目经验引入培养全流程。同时,学院积极推动教师“走出去”,支持专任教师加入科技镇长团,选派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着力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赛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加速轮,为创新注入动力。学院强化顶层设计,将竞赛成果与创新创业学分、推免资格等指标关联,并构建软文化浸润与硬指标牵引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学院还成立大学生科创中心,推动“算法”“编译原理”“深度学习”等20余门核心课与学科竞赛直接对接,超75%的专业教师深度参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双向赋能。学院现建有ACM算法俱乐部、计算机系统等多个科创平台,形成梯队式人才成长支持体系。
三链支撑
强化多方协同支撑 提升人才培养实效
学院构建知识链、能力链、服务链“三链耦合”的育人新格局,系统勾勒出学生从“求知”到“成才”再到“担当”的培养路径。
知识链筑牢学生专业根基。面向智能时代,学院系统增设多门“AI+”交叉前沿选修课,构建起贯通通识与专业、融合基础与前沿的系统化知识图谱。学院全面启用“课程一体化平台”,C语言等核心课推行“教考分离”,将CSP认证成绩纳入评价体系。学院还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定制“一生一策”的专业化培养方案,助力学生夯实基础。
能力链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学院加强顶层设计、分层实施,在寒暑期开设昇腾/鲲鹏AI开发、申威技术开发、学科竞赛与论文写作等专题训练营,内容覆盖国产系统、人工智能、科研素养等关键方向。学院还与小米集团举办“小米工程师实践训练营”,推动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战的能力跨越。
服务链铸就学生报国担当。学院将自主可控技术主线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为国攻坚的远大志向。学院紧密对接无锡“465”现代产业体系,约65%的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一线课题,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得到锻炼。近年来,多名毕业生投身“中国芯”等自主可控关键领域,低年级学生亦发挥专业优势,组建“AI启程”少儿编程科普实践团,在江苏无锡、新疆、贵州等多地开展公益实践,展现专业力与社会担当。
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系统构建 “一核双轮三链”人才培养模式,在服务国家信创产业发展、培养自主可控关键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先后获批江苏省省级人工智能学院、产教融合重点建设基地。近年来,学院师生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刊《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IEEE TPAMI),学生在“国创赛”“挑战杯”等重要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592项,展现出扎实的创新能力。毕业生深受腾讯、华为、阿里、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青睐。学院在标签单位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与岗位高薪率等关键指标上持续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面向未来,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将继续秉持“立足自主可控,服务信创产业”的办学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信创事业发展输送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贡献坚实的“江南力量”。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11/16/nbs.D110000gmrb_01.htm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11/16/nw.D110000gmrb_20251116_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