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报11月17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饮食,自古以来就是民生之本,它不仅维系着人们的生存与健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与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连。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驱动且悄然改变人们的饮食方式,全新的“数字饮食生活方式”正在应运而生,为提升人们饮食生活品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工具。把握历史机遇,积极稳妥地推动与普及数字饮食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们在数字时代享受到更高品质、更具幸福感、更可持续的饮食生活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数字饮食生活方式指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对食物选择、采购、烹饪、管理及体验等环节进行深度介入与优化的一种现代饮食生活方式,具有智能化、全程化、个性化三大核心内涵。首先,智能化可使家庭厨房设备和饮食选择拥有“思考”能力。智能冰箱可以识别食材、推荐菜谱并自动下单补货;炒菜机器人能精准复刻大师手艺,实现火候与时间的完美控制;App能根据个人身体状态和口味偏好,智能生成一周食谱。全程化可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链条,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追溯食料产地、生长和物流信息,有助于构建透明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个性化可为人们提供量体裁衣式膳食指导,人们通过智能手环、体脂秤等设备收集健康数据(如体重、体脂率、血糖趋势),结合饮食记录App,可个人绘制独特的“营养画像”。
数字饮食生活方式目前正以多样化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之中,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对改善健康饮食方式有迫切需求,特别是对慢病患者等特定人群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综合分析年龄、体重、运动量、基因信息、代谢指标甚至肠道菌群数据,生成“一人一策”的个性化食谱和营养方案,可实现健康饮食管理的“精准化”与“个性化”。
数字饮食生活方式是人类应对健康挑战、提升生活品质、拥抱数字时代的必然选择。推动数字饮食生活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新时代人们对更高饮食生活品质的追求。它的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
第一,赋能健康,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跨越。当前,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病高发,另一方面是微量元素缺乏等“隐性饥饿”问题普遍。数字饮食生活方式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利器。它通过精准营养干预,为个人提供定制化的饮食方案,帮助控制总热量、优化营养结构,从源头上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对于老年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数字饮食能提供更细致、更科学的照护,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解放人力,实现从“繁琐劳累”到“便捷高效”的转变。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困扰于“吃什么”“怎么吃”“没时间做饭”的难题。数字饮食生活方式极大地简化了饮食流程。智能采购能节省逛菜场的时间;智能厨具能降低烹饪的技术门槛和体力消耗,让“厨房小白”也能轻松做出美味大餐。这种便捷性与高效性,将人们从繁琐的炊事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与生活自主权,从而提升日常的生活品质。
第三,保障安全,实现从“担忧怀疑”到“透明信任”的构建。食品安全是民众最大的关切之一。数字技术特别是物联网和区块链为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全程溯源系统让食品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其生产、加工过程和物流信息可被快速确认。这既能增强消费者信任感,也将倒逼生产者和经营者严守质量关,从而构建一个良性的、透明的食品安全生态系统,让“舌尖上的安全”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丰富体验,实现从“单一果腹”到“多元愉悦”的升华。数字饮食并未削弱饮食乐趣,反而使其更加丰富多元。它让烹饪成为一种轻松有趣的创造,让营养管理成为一种即时正反馈的游戏。通过线上社群,美食的分享打破了时空限制,增强了社交互动。数字技术还有助于挖掘、保护和传播传统饮食文化,让人们在便捷享受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能领略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
数字饮食生活方式代表的是一种更智慧、更人性化的饮食生活图景。然而,要真正推动与普及数字饮食生活方式并非易事,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协同发力,从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应用场景、产业生态和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共同推进。
第一,政府引导,完善设计与政策支持。政府作为数字饮食生活方式的核心倡导者、引领者与制度供给者,应主动将发展数字饮食深度融入并作为贯通“健康中国”与“数字中国”两大战略的关键纽带与示范领域。此举不仅能实现“1+1>2”的战略协同效应,更能为这一新兴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动力源泉。在“十五五”相关规划中应明确将“数字营养健康”列为重点专项行动,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打破卫生健康、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共同制定数字饮食产业发展的规划、标准和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第二,技术赋能,夯实数字饮食的产业基石。加快制定数字营养标签标准、饮食健康数据采集与互通标准、算法模型可信度评价标准等。确保不同平台的数据可兼容、可比较,算法推荐科学可靠,避免“信息孤岛”和算法误导。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研发能够模拟人体对食物消化、吸收和代谢反应的数字模型,为精准营养提供更强大的理论工具。研发成本更低、体验更佳的可穿戴设备、智能餐具等,用于无感、连续地采集饮食与健康数据。推动智能厨电等硬件设备的规模化生产,让更多普通家庭能够消费得起。在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健康与饮食数据合规融合与共享,为宏观政策制定和微观个性化服务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撑。
第三,产业融合,打造协同发展的新生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将数字饮食作为“数字社会”和“数字惠民”的重要应用场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民生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数字饮食涉及农业、食品加工、智能制造、健康服务、信息技术等多个产业,应鼓励传统食品企业与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培育市场主体与业态,通过税收优惠、采购支持等方式,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鼓励“数字饮食+保险”“数字饮食+健身”“数字饮食+餐饮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形成丰富的市场生态。
第四,示范应用,培育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打造“智慧厨房”样板间,在保障房、人才公寓等新建住宅项目中,试点推广预装智能厨电和膳食管理系统的“智慧厨房”,让民众亲身感受其便利。推动数字食育进社区、进校园,利用互动式App、VR体验等数字化手段,开展生动有趣的营养知识科普和烹饪技能培训。鼓励“数字慢病管理”服务,将经过验证的数字饮食管理方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慢病管理包,探索“数字疗法”在饮食领域的应用。可以慢性病患者群体为重点,引导从依赖药物的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饮食管理。
第五,全民参与,提升数字饮食素养与接受度。数字饮食生活方式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广大民众的认同与实践。政府牵头开展全民数字营养健康教育项目,并通过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先行先试,推进数字饮食科普活动,通过媒体、社区、学校、线上平台等多种渠道,普及数字饮食的知识与理念,提升公众对数字饮食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消除公众对新技术使用障碍。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体验活动,让民众亲身感受数字饮食带来的便利与好处。引导公众在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保持对天然食物的热爱,避免过度依赖,形成科学与文化并重的现代饮食观。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http://paper.cfsn.cn/content/2025-11/15/node_2.htm
原文链接:http://paper.cfsn.cn/content/2025-11/15/content_182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