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11月20日】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应在方法维度上把握好“正”与“新”的关系,在内容维度上把握好“一”与“多”的关系,在时间维度上把握好“古”与“今”的关系,在空间维度上把握好“中”与“外”的关系。
在方法维度上把握好“正”与“新”的关系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应把握好“正”与“新”的关系,即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为创新定向,创新为守正赋能。守正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确保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不偏离社会主义本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必须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意义上的自我,为文化自信提供根本依托。文化是最需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大宣传”格局,统筹各类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推动话语表达现代化,用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阐释党的理论,用符合“中国故事”的叙事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须在守正创新中校准文化发展的方向,使其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内容维度上把握好“一”与“多”的关系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应把握好“一”与“多”的关系,即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辩证统一。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并非对立矛盾,而是主旋律与协奏曲的关系。一元为多样提供价值坐标,确保文化发展始终服务于人民、扎根于社会主义土壤;多样则为一元注入时代活力和创新养分,通过丰富实践反哺主流文化建设。一元主导是根本前提,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抵御思想混乱、维护国家稳定的定盘星。同时,多样并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体现,反映了社会经济成分、利益格局、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这就需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丰富性,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不同观点、流派、形式的切磋互鉴,不失底线,不越红线。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统筹好一元与多样的张力,立破并举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抵制错误思潮,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主导方向又包容并蓄,构筑既有共同理想信念又充满生机活力的精神家园。
在时间维度上把握好“古”与“今”的关系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应把握好“古”与“今”的关系,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重塑,实现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古”与“今”的关系本质是文明生命体的延续与更新。“今”是“古”的创新转化,“现代”是在传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连续生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抛弃传统等于割断精神根基,但若拘泥于“厚古薄今”,则会导致文化僵化;反之,“厚今薄古”则会丧失文化认同。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结合中华文明特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道路赓续了古老文明,通过“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既非复古也非断古,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引,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科学甄别、辩证取舍,激活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重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则重在补充、拓展其内涵,使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形态交融共生,塑造新的文化形态。
在空间维度上把握好“中”与“外”的关系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应把握好“中”与“外”的关系,即坚持文化自信自立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辩证统一。这一关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坚守主体性与拥抱世界性的有机融合,以及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自信自立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坚实根基,避免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文明交流互鉴为文化自信自立注入活力源泉,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文化自信自立源于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深刻认知,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坚定信仰,以及对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高度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自立是以平和从容的心态看待不同文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全盘接受,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始终保持清醒的辨识力。同时,文明交流互鉴是文化繁荣的必然路径。人类文明多样性决定了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在对话中汲取智慧,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创造性转化为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文化资源。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把坚定文化自信自立和文明交流互鉴结合起来,构建既彰显中华民族特性又契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新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
曾子星(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来源:交汇点
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91e60f2e4b038e7a56db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