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持续探索研究中国当代工业设计理论——访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张凌浩

发布日期:2019-02-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2月26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工业设计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当代工业设计及理论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80年代的萌芽初创期、80—90年代的发展繁荣期和21世纪以来的转型发展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张凌浩一直奋斗在这一领域,并坚持对新时代的中国设计进行着持续探索。近日,记者就中国当代工业设计相关话题采访了张凌浩院长。

全面梳理中国当代轻工设计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网:张院长,您好!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选择从事所在研究领域的经历,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成就,并结合您撰写的填补建国以来我国工业设计遗产研究领域空白的著作《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工业类编·百货篇》,谈谈您目前主要关心的设计领域热点和动态?

张凌浩:我长期致力于“中国产品设计战略与方法”的体系构建,具体在设计符号学理论与方法、新中国轻工(产品)设计遗产研究以及系统创新设计战略、方法及应用等领域进行设计教育、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系统性设计创新思维的发展与策略应用,并将其主动应用于全球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与设计的多个交叉领域。

以《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工业类编·百货篇》为例,该书的研究目的是希望推动从传承性研究到系统创新的转型实践,实现中国日用民生设计的“超越式传承”。该书是这个研究计划的第一步,它的编撰改变了国内对经典国货研究零散化、片面化的现状,以系统论为指导,综合借鉴并运用考古学、符号学、类型学理论、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成果。从设计学角度第一次对中国当代轻工设计遗产进行全面梳理,对设计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作用,对重新认识特定时期的中国设计发展并建立中国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创意产业及实现中国日用民生设计的超越式传承,具有社会经济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后续还将持续进行经典国货中日用民生的价值研究及当代全球化视野下的比较研究。结合我的研究领域,目前比较关注的设计领域热点和动态主要是创新设计引领作用如何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等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中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当代品牌观念、西方日用产品转型案例比较的基础上,基于当代信息社会、新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以系统创新设计的思维及相关工具方法,探索经典国货及中国轻工产品的品牌复兴及新价值创造的途径及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获悉,您撰写《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工业类编·百货篇》时,带领研究团队奔赴全国多地调研考察,收集了许多第一手的文献和图片资料,并通过详细的案例解析,将民生百货产品置于时代背景下,梳理、总结了60年来中国民生百货设计的成就和经验。能否请您谈谈历史上中国民生百货设计的成就和经验对今天的中国制造和创新设计有哪些启示作用?

张凌浩:无论从设计学的角度,还是从国家身份设计、产业遗产视野看,1949年以来的百货产品既是当时设计实践中的智慧思考和人民的审美意识的记录,又是中国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物证,其作用和贡献比一般的文化遗产要大得多。百货的设计受到社会发展、文化价值取向、国内外科技成果等影响和作用,也是民族精神、重大历史事件、科学知识与技术等文化现象的反映,其自身的创造就是一种新的文化。

一方面,民生百货具有的民生、日用设计的思想有助于对今天“高消费、泛时尚”进行反思,思考重归设计的本质,即在新的时代、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如何体现为多数人服务、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基本价值观。另一方面其具有的特定文化记忆价值,挖掘经典品牌与特定符号象征之间的联系,也催生本土的创意产业发展与老品牌的重生,具有助推本土文化可持续设计创新、彰显出工业遗产的最大价值。我曾经在《当代视野下经典民生百货文化记忆的设计再生》一文中指出,当代设计师有责任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实践,如通过日用设计理念的延续与美学发展、品牌记忆的唤起与全方位设计、本土社会记忆的挖掘与创意重构等三种途径,使经典民生百货产品在当代的生活及技术背景中得以再生,将经典记忆与当代消费者、生产与生活方式联结,促进当代设计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对全球化语境下民众国货意识的提升与推动中国设计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自主创新是设计发展的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工业设计领域近几十年来在基础理论、创新方法等方面有哪些总体进展?

张凌浩:中国当代工业设计及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初创期、发展繁荣期和转型期。

中国现代工业和现代设计的起步落后于西方国家,20世纪50到80年代,早期的国货(即轻工制品)曾走过“引进”的道路,从“仿造”的发展模式开始,其技术功能、形式结构以借鉴西方产品为主,没有形成民族特色鲜明的设计风格,设计理论及设计教育都处于萌芽阶段。

20世纪80到90年代,中国工业设计步入了发展繁荣期,商品经济渐趋活跃,出现了大量的自主品牌,企业界也逐步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中国设计理论体系开始构建并初步完善,中国的设计教育规模也急剧膨胀。

2000年以后,中国的工业设计快速发展,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中国开始由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转变。特别是互联网、服务经济、智能科技与制造业的融合,更进一步推动设计在企业设计部门、创业公司中的发展。一大批如华为、小米、海尔、美的、好孩子等优秀产品与中国品牌在德国IF、德国红点、美国IDEA等世界设计奖项评比中频频获奖,越来越多的优秀设计师也在国际设计舞台崭露头角。同时,2011年设计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设计教育,中国设计理论体系逐步走向成熟。产学研结合紧密,政府和社会充分认识到设计驱动服务创新、社会创新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如何看待创新在设计中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设计创新?

张凌浩: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性的物质文化行为,创新是设计的本质。创新也是国家和民族综合国力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自主创新是设计发展的核心。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等无论对于中国制造还是中国设计,都将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社会及商业的广泛转型为设计带来了新的介入机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智能硬件等创新也使设计进一步向技术层面拓展。因此,要敏锐地洞悉到经济、产业及科技的趋势与机遇,推动设计与科技、文化、商业、创业等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在设计创业、设计战略、设计科技、设计商业、设计服务及设计文化的多个领域进一步加快设计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此外,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放射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国际时尚中的“中国风”十分引人注目,如何通过设计与当代消费者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相联结,将文化产业与当代设计思维、创意产业相结合,促进当代设计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设计创新的方向之一。

牢记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经历中,您认为经过了哪些比较重要的阶段或转变?

张凌浩:第一个是博士研究阶段,探索以符号学的视野如何对当代轻工产品设计创新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特别是发展出新的观点及体系,以及如何应用其方法研究中国经典国货的设计及价值。

第二个是近十年,从传统产品设计到以更多创新要素集成为特征的系统创新设计及战略研究的转变,该研究及时因应了信息时代、服务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新背景与转型中的复杂问题,对于产业创新升级与新设计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则是当前面对新的时代及经济科技变革,综合性大学如何进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以培养适应未来行业领域的、有社会责任感和受尊重的新型设计师与设计领导者,以适应新经济、新社会的转型挑战。通过跨学科、跨文化、整合创新到适应未来转型的教育重构的系列改革实践,形成系列成果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得到包括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与业内专家学者的积极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网:是什么因素促使您持续努力和奋斗,在设计研究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张凌浩:我想一是教书育人的责任,二是不断探索中国轻工业工业设计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使命。简言之应该就是作为一个大学学者的初心吧。


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mzgz_1653/201902/t20190226_4837142.shtml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