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端学术论坛举行

发布日期:2022-12-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欣燕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12月7日】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作者的学术交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江南大学联合主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端学术论坛于12月3日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南大学理论研究基地、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由《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协办。本次高端学术论坛共邀请到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言。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辛向阳研究员,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教授先后代表主办单位致辞。论坛开幕式由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倪松涛主持。

辛向阳表示,希望和学界同仁一道,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深度、力度。为深入推进本次论坛研讨,辛向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二要深入研究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三要把充分认识当前各类重大问题和时代课题的复杂性、关联性、衍生性。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教授致辞 主办方供图

朱庆葆表示,对于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来说,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阐释,是我们一项神圣的使命任务,要努力深化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讲清楚“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关键所在;二是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理论内涵、实践意义和推进路径的研究阐释,讲清楚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深化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阐释,讲清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贡献意义。

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倪松涛主持论坛开幕式 主办方供图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教授,辛向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先后作主旨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李楠主持本环节。

靳诺就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问题发表主旨报告。靳诺首先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法宝;然后阐述了坚持“两个结合”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关键所在,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此基础上从把握好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重要方法三个方面,阐明了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三方面重要内容。

辛向阳以《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为题作了主旨报告。辛向阳认为,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生长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伟大复兴以及如何实现伟大复兴,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强国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什么样的世界社会主义振兴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振兴,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构建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韩庆祥从“新”的角度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从问题意识角度把握二十大精神内涵,并发表题为《二十大报告中的若干问题》的主旨报告。他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是“新境界”新在哪里。二是“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三是“六个坚持”的本义、引申义。他认为,其本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表达;引申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指明的方向、提供的思路框架以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提高到哲学新境界。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逻辑。

主题报告第一阶段,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教授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表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要做到三个牢牢把握。一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的战略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在整个强国目标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牢牢把握教育的系统思维。具体体现在,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等;三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在教育中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研究员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十年》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表示,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开启了从“富国”到“强国”的新征程;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表示,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和道路。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则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要求。这是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根本保证。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王新生教授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命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王新生表示,既要深刻理解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和发展历史,又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伟大意义。他从为什么是现代化、为什么要搞现代化,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阐释问题展开论述。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这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和大纲。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连强研究员以《从二十大报告看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走向与经贸合作热点》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表示,二十大报告传递出一些改革开放政策新信号:对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决心进一步彰显;竞争中性原则更加鲜明;开放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拓展;现代化进程更加强调中国特色;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战略、新论断、新部署,将推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产业、绿色环保产业、实体经济、西部及东北经济成为经贸合作的热点。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利生教授以《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周利生表示,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底色。他认为,斗争指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衡量党员干部有没有斗争精神,要看“五个面对”;之所以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与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问题有关,与当前的国际形势有关;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斗争本领。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以《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髄》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认为,首先,深刻领会世界观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是打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金钥匙;其次,要全面把握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内涵;再次,要完整地理解“六个坚持”,它们相互联系、是一个整体,并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例如,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极为鲜明的理论品格等。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以《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逻辑》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奋斗目标、特点和举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和新版图。

主题报告第二阶段,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曾华锋教授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支撑》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把强军兴军融入强国复兴大局,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报告了三个方面内容。首先,讲清优势何以必要。中国特色、中国优势“两足”才能支撑起中国自信;中国特色既是特色也是目标,既是要求也是过程;从大趋势上看中国特色、确立中国优势,中国特色不仅是事实判断,也是价值判断。第二,讲清楚中国特色何以可能。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千年文明之根与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底色。第三,怎样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优势。优势体现在具有进步性、人民性、全面性、包容性方面。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脉络与中国创新》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于现代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探索社会进步同时对于西方现代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现代化由被动到主动,从工业化的认识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研究员以《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作为“五史”列入党员干部学习内容的思考》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对“五史”的提出与发展脉络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其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梳理,并认为适时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作为“五史”列入党员干部学习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更是从长时段、整体史观视角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抓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以《从历史大视野看旧式现代化的被动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表示,旧式现代化是被动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后,现代化道路由被动转为主动,发生片面性向系统性、盲目性向独创性、僵化性向探索性、封闭性向开放性等十个方面转变。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九点经验,包括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保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彰显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胸怀天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关怀,敢于斗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等。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熙国教授以《如何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首先,如何理解“六个必须坚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既从自然出发、又从社会出发、又从人出发,因此是世界观方法论。其次,如何理解“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有无原创性要看是否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任务。其三,“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民至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守正创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等。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荫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梳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脉络。他认为,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紧密联系的重大时代课题等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相应的分为新时期和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接续性、阶段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以《新征程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行动指南》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深刻理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科学内涵。第二,准确把握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十年成效。例如,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取得的成效等。第三,科学遵循笃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剖析党的思想教育理论、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焕明教授作主题报告 主办方供图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焕明教授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面推进》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正是因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功,推动了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问题视域:路径依赖问题,民主发展动力问题以及制度构建与执行问题。再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面推进:政治保证不断强化;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技术支撑不断加强。

下午,本次高端学术论坛的六个分论坛同时进行。

分会场一由《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国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研究员主持。11位专家学者依次作了报告。

江西开放大学校长、教授黄平槐以《人的现代化:新征程上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我们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要有现代化的基本素质,要有现代化的知识和能力,要有现代化的担当和作为。我们要在人的社会化中把握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促进人的现代化。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汤建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实践与独特魅力——兼论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探索》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充分展现了党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巨大成功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李楠以《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叙事研究》为题作了发言。他从历史鉴证、理论鉴证、实践自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指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胸襟博大、开放包容的政党,要开拓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进步发展的潮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以《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题作了发言。他论述了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何强调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怎样深入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百色干部学院副院长刘玄启研究员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对西式民主的批判性超越。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中国大地,既反映了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色逻辑,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教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贡献》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能不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时代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回应世界发展中的新挑战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深度和时代广度。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根本上是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龚剑飞研究员以《人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包括马克思人的现代化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开辟、推进和发展了具有世界历史借鉴意义和文明发展指向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

刘志明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在前行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大原则。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传利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腐败治理的新部署 腐败效能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腐败的本质是指一个组织一个政党结构发生异变导致功能的衰减从而失去其活力。要惩治新型腐败及各种隐形腐败问题,密切关注分析腐败性现象,高度警惕官官勾结,严惩政商勾结。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以《“走自己的路”的三重逻辑》为题作了发言。他阐明了“走自己的路”的三层逻辑:一是思想指引逻辑,即坚持“两个结合”;二是主体选择逻辑,即坚持独立自主走好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路;三是创新发展逻辑,即坚持开拓创新走好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浩教授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视域下的伟大斗争》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从时代的本质来看我们这个时代具有世界范围内伟大斗争的性质,要从时代主题认识伟大斗争形势,要从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来明确斗争任务。

分论坛二由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勇主持。12位专家学者依次作了报告。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勇主持分论坛二 主办方供图

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德平教授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国家认同的内在逻辑》为题作了发言。他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国家认同的四重逻辑,从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国家认同的两个维度,探索各种内在的逻辑,并对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确保共同富裕》为题作了发言。他阐明了以下几点:资本主义能否确保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确保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确保实现共同富裕,即要解决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的发展问题、市场的良序竞争问题以及权力的规约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观”论述的几点思考》为题作了发言。燕连福围绕“四观”作了三个方面的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四观”和十个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清“四观”所蕴含的道理等。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佑新教授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题作了发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第二个相结合”上具有突破性成就,体现在与时俱进地阐明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则;高度评价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内容等。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进教授以《坚持问题导向》为题作了发言。从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逻辑等方面对坚持问题导向作具体分析。他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阐述了如何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坚持问题导向。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万美容以《服务党的中心任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了发言。万美容围绕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中心任务当中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如何实现在服务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等方面进行详细汇报。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玉华以《人的生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为题作了发言。杜玉华主要从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一是人的生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目标的理论基础;二是新发展阶段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现实境遇;三是新发展阶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行动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需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题作了发言。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一是坚持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调文化引领;二是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继续汲取宝贵财富,为现代化提供文化滋养;三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筑话语高地。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教授以《二十大党章的修订逻辑及精髓要义》为题作了发言。论述了一大到二十大的党章修订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历史的依据、现实的依据等方面对党章修订的逻辑做了深入分析,从五个方面对党章修订的精髓要义做了深刻阐释。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傅慧芳教授以《人民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题作了发言。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扬弃了西方以“物”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范式,擘画了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场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普世价值”为导向的现代化价值体系,体现了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导向的现代化新追求。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康晓强教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原创性贡献标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高度》为题作了发言。他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基于原创性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创造性运用贡献、拓展性贡献及独创性贡献。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基本逻辑》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基本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具有理论自觉、理论创新能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历史性成就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有力证明。

分论坛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秦国伟主持。11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发言。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堡骏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唯物史观阐释》为题作了发言。他的阐释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及其深刻含义,总体阐述与具体阐述展开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二是深化对唯物史观认识的基本思路;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向军教授以《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为题作了发言。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我们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强大的前行力量:一是团结奋斗力量;二是科学真理的力量;三是伟大精神的力量。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展伟教授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境遇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以往的历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注重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主导和解决未来的主要矛盾转化的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凯以《政党驱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与理论启迪》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政党驱动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自身奋斗的使命目标,始终以鲜明的政党自觉和历史主动作为领导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俊奎教授以《二十大纲领的世界历史意义》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很突出,资本主义无法解决,需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此提出解决方案。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单旭副教授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阴实践》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江阴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创新探索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江阴路径,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富美高”江阴图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彬彬以《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三个务必”的时代价值》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三个务必”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精神品格、独特优势的高度概括和深度总结,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斗争精神,鲜明彰显了百年大党的政治品格和理论自觉、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历史耐心和历史主动。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卢旭东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四种意蕴》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蕴极为丰富,并从其理论意蕴、实践意蕴、文化意蕴和世界意蕴四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卢亮亮以《坚持自我革命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时代课题的根本答案》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历史自觉性、实践自觉性、理论自觉性致力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是回答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杨永浦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制度基础论析》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蕴推进这场变革的制度优势。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程明月以《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的结构要素与文明意蕴——兼论对“生态现代化”的资本批判》为题作了发言。她认为,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作为一条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其生成具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和共产主义的生态愿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哲思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探索的三重论域。

分论坛四由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忠宝主持。10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发言。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以《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为题作了发言。他阐述了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仅等同于“六个必须坚持”。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久红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特质》为题作了发言。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特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就是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彰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岩教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据》为题作了发言。他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是社会主义五百年与道路选择;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期探索;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义》为题作了发言。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义主要是这二者结合意在解决什么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同各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契合性以及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的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季卫兵研究员以《以顽强斗争应对风险挑战》为题作了发言。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顽强斗争的重要性。一是以顽强斗争来应对风险挑战是党的宝贵经验;二是完成党的新征程的挑战同样离不开顽强斗争;三是以顽强斗争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教授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教授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意蕴和现实依托》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党始终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明建教授以《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题作了发言。他认为,这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是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付坚强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和世界意义》为题作了发言。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义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贡献。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晓华教授以《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了发言。她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深度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拓展红色育人载体;善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深化红色文化研究。

分论坛五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贺新元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国峰教授主持。12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发言。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典顺教授以《坚定不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旗帜不动摇——二十大精神解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纵观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本内容,坚定不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旗帜不动摇,是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基本立场。这一立场可见于理论前提、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三个层面。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锐教授以《新时代文化自强新征程的几点思考》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目标,这是文化自强的目的性定位;文化自强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文化自强的手段性定位。目的性定位和手段性定位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教授以《十八大以来“三件大事”的深远历史意义》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完全不同于其他前面的阶段,意味着我们的政党、我们的理论、我们的国家政策、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有重大的改变,意味着中国用大国的巨大发展,证明社会主义是有活力有生机的。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池忠军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的逻辑关系》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动力、方法等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关系内含于其中。

邓国峰以《网络话语权场域下中国形象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向》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迫切需要加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通过进一步加强话语议程设置,实现由“他塑”到“自塑”的转向。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主编沈利华教授以《“历史周期率”视野中的共同富裕》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从历史上看,精神懈怠吏治腐败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一直是政权覆亡的两个最重要的指征。遏制这两种顽疾甚至实现一定程度的根治,是能否打破“历史周期率”的关键。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文宏教授以《学习二十大党章 深入领会二十大精神——兼论从党章修改看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需要对党章进行修改,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学习党章,有助于深入领会二十大精神;历次党章修改过程中,可以探寻出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

贺新元以《21世纪需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21世纪需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构西方主导的金字塔形的世界体系,我们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目标;为解构西方的法权强权,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天勇教授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作了发言。他讨论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现代化的开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整体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大力推进党的现代化。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立法教授以《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特征》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及特征:党的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现代化;从追赶型到赶超型现代化;时空平衡性现代化;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互利共赢的现代化。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为题作了发言。

盐城师范学院学科办主任、研究生处处长曹明以《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的四重逻辑》为题作了发言。他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大学生制度认知、认同和信仰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需要遵循特定的生成逻辑。

分论坛六由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潘加军主持。15位青年学者先后发言。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潘加军主持分论坛六 主办方供图

闭幕式上,六个分论坛分别进行了大会交流。李建国、侯勇、秦国伟、唐忠宝、邓国峰、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贾蓉分别代表六个分论坛作了发言。

徐玉生总结发言 主办方供图

徐玉生在闭幕式上作大会总结。他表示,本次高端学术论坛邀请到近100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做了大会发言,是一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术盛会。各位专家以自己长期学术研究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刻理解,集体奉献了一场思想大餐。在整个会议报告和学术交流中,专家学者们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和人才培养、伟大斗争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直面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真知灼见、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212/t20221207_5569077.shtml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