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南大学突出特色和内涵 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位突破

发布日期:2025-02-26  来源:江苏教育报   江南大学
资料来源 江苏教育报

【江苏教育报2月26日】近年来,江南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深入实施《江南大学奋进计划(2021—2030)》,坚持“扬长补短”建设思路,紧扣学科建设完整性、人才培养连续性、学科产业联动性,高质量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

拉长长板,全力打造高峰学科

学校围绕“办特色”“强优势”“建高峰”,层层递进、久久为功,努力将食品、轻工等学科建特建强。

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学校坚守轻工历史底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凝聚发展轻工、食品、纺织、日化、设计等特色学科的共识,特别是重点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两个学科的渗透连接和贯通建设。此外,成立以合成生物学为前沿引领的未来食品科学中心,两个学科共同支持“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夯实重点学科建设根基。

图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在做实验

采取“选择性卓越”策略。学校分批次优先支持基础好、前景好的食品、轻工等特色学科,发挥其先行作用。“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先后将食品科学与安全、发酵工程、工业生物技术、食品精细加工等重点学科方向纳入建设名单。在全国学科评估中,食品学科和轻工学科分别由第一轮的第二名提升到第一和并列第一,目前均位列A+。

持续开展“削枝强干”。确立“削枝强干、强化特色”的长期优化思路,持续调整优化发展目标不明或水平较低的学科专业,本科专业数从合校之初的63个调减到47个,并长期保持在50个左右。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5个专业排名全国第一,一半以上专业排名是A与A+,A+专业数居江苏第三。

接续实施“攀登”“奋进”计划。2008年,学校以“攀登——使学校更美好”为主题制订《攀登计划(2008—2015)》,以提升高峰、建设高地为路径,向更高学科目标迈进。2021年,学校又以“奋进——成就学校未来”为主题,接续制订《奋进计划(2021—2030)》,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明确学科建设路径,进一步深化高峰学科内涵建设。

通过建优建强长板,学校的食品科学、轻工技术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稳定保持A+,连续两轮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其中,食品学科连续六年位列软科世界第一。以食品学科为主体的农业科学在2023年11月首次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

补齐短板,打造学科生态体系

学校围绕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学科,发挥一流学科牵引带动作用,持续优化学科生态,实现学科由“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

构建一流学科引领学科群。从引领和支撑两个维度出发,紧盯“引领”,分别以食品、轻工一流学科为引领;同时强化“支撑”,形成以医学、药学、日化、材料等为支撑的食品学科群和以机械、控制、纺织、环境为支撑的轻工学科群,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

推进学科补短培强。围绕设计、纺织、化工(化妆品)、机械(包装)等基础良好的学科重点补短,制订《学科培优进位方案》,实施学科整体培强行动,力争半数以上学科进入学科评估的A和B。

加快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在交叉融合中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一方面,重点推进以设计学为中心的“艺—工”交叉,调整新建数字媒体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等,打造集纺织、计算机、设计为一体的设计与创意学科群。另一方面,重点开展以医学为中心的“医—工”交叉,围绕“食品营养—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等开展学科交叉,推动食品和医学互促,“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学科交叉中心”成功入选首批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

通过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学校的设计、纺织、环境等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一步提质进位,其中设计、纺织分别晋升A+、B+;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有21个学科上榜,占学科总数三分之二。2024年,学校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设计”等2个专业博士点。

锻造新板,探索新工科建设

学校扎根江苏和无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服务贡献中寻求学科建设支持,打造新的增长点、创新点。

呼应地方学科需求。和无锡市签订“十四五”市校共建协议,将医学学科作为共建重点,成立“医学学科特区”和共建专班。医学学科起步较晚,但已成为学校发展最快的学科,先后获批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等,新增6家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于2024年成功获批专业博士点,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

积极服务地方产业。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和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开展以优势学科为引领的政产学研合作,强化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助力江苏和无锡产业集群建设。立足无锡开展“一体两翼”布局,新建江阴、宜兴两个新校区,分别新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纤维工程学院和环境与生态学院等,精准对接江阴的智能制造产业、宜兴的环保装备产业,实现校地“双向奔赴”。

协同地方科教资源。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无锡大院大所合作,深入链接大院大所“最强大脑”和高端资源,强化学科支撑,放大溢出效应。2024年获批建设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学科链互联互通,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下一步,江南大学将继续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加快建设具有江南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为服务教育强国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Page/index/pageid/1576449.html

原文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741920.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