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两会声音】全国两会上,江苏教育战线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谈感受、议思路、话发展——凝心聚力,共谱教育强国华章

发布日期:2025-03-07  来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王琼
资料来源 江苏教育报

【江苏教育报3月7日】2025年,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来自江苏教育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感重任在肩,他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坚持立德树人,

办强办优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关切的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锚定了方向。

“政府工作报告对基础教育的部署让人倍感振奋、倍增信心。”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鸿彬认为,基础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必须努力克服应试化、功利化、短视化倾向,让每个孩子拥有从容面对未来的勇气。”

“校外实践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学党委书记张大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忽视实践教育的价值,认为实践是“课外活动”。张大冬建议,从顶层设计、课程、师资等方面发力,加强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要推动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场所资源库,鼓励社会力量开放或建设适合学生实践的场馆,鼓励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构建系统的校外实践教育课程框架。

最近一段时间,DeepSeek、智能机器人等引发广泛关注。中小学如何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第一小学督导室主任陈宏斌是信息科技教师。他认为,一要“学人工智能”,帮助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二要“用人工智能学”,让学生学会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往往以兴趣班或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专业教师和实验条件尚不完善。”陈宏斌建议,教育部门统筹制订课程标准,加强人工智能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推动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并建立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让各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接受适合的人工智能教育。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如何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科技进步与产业需求的人才?代表委员们交流分享各地各校的实践探索。

“我们正在构建‘四真’人才培养体系,即面向真需求、研究真问题、产生真成果、培养真本领。”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介绍说,南航大以项目为牵引,在科技型企业建设135个项目式实习基地,实行双导师制度,开展“企业出题—导师点题—学生解题”项目式实习,实现实践应用与理论知识的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融合、产教研一体化的融合。同时,该校按照“四共四融”培养理念,打造学科深度交叉、校企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共同体,推动学校人才培养链条与企业技术创新链条紧密衔接。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十分关注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她建议从国家层面制订高端技术人才发展的专项规划,进一步扩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范围和内容,着力培养更多信息技术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AI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产生了相关的人才缺口,市场需要‘AI+X’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叶美兰表示,应深入重构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推动AI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AI时代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评估改革,培养“AI+学科”贯通的复合型人才。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一场结构性变革,当前高等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突破传统学科壁垒,面向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韩峰建议,医科类院校将人工智能课程模块逐渐嵌入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例如,在医学课程体系中增设生物医学大模型、医疗机器人、医学图像识别、脑机接口与神经工程等交叉学科内容,培养兼具医学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新医科课程建设能够使高等教育真正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输送‘既懂医又懂人工智能’的实战型人才。”

聚焦科技创新,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吹响了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冲锋号。”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说,新时代赋予高校更大的历史担当,扬州大学将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为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表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迅速,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着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在发展大局中找准学校战略定位,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设置相关专业。”

“作为一名教育科技工作者,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教授施卫东深耕流体机械与海工装备领域数十年,他认为,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推动学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说,南京财经大学将深刻认识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逻辑关系,锚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金融强国建设要求,紧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抢抓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新机遇,规划统筹好学校“财经底色、粮食特色”优势,切实将产业对创新适用性的追求与学校对科技引领性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缩短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周期,推动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从南财走进企业,夯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人才根基与科研根基。

本文来源: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Page/index/pageid/1580599.html

原文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767530.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