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3月12日】我国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在资源开发与共享、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由此限制了微生物助力生态环境和营养健康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释放。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研究正迈入一个全新时代,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建议,构建微生物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微生物技术创新潜力;完善标准法规,规范微生物技术健康发展。通过以上举措提升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为实现国家生态环境和营养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微生物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修复生态环境、提升食品营养品质、改善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卫表示,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地平线欧洲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抢占微生物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推动其在生物修复、营养健康、食品生产和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作为一个经济结构复杂且人口规模庞大的发展中大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推动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通过建立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微生物科技联盟等项目,充分释放微生物在生态环境和营养健康领域的潜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陈卫分析指出,目前在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上面临3个问题。
一是微生物资源开发不足,共享机制与协同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微生物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但我国微生物领域缺乏系统性的大科学计划和全国性科技联盟。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健全,科研力量分散、协同不足,难以实现微生物在生态环境和营养健康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限制了微生物在修复生态环境、提升食品营养品质和改善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不足,新兴技术赋能微生物创新应用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在微生物资源功能解析与创新应用中的融合不足,制约了其在优化生态环境治理、精准提升食品营养方案中的应用。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以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全面提升微生物技术的贡献力。
三是标准法规与监管体系不健全,制约微生物技术规范化发展。微生物技术的标准化和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在生态修复、食品营养等领域,缺乏有针对性的行业规范和安全性评价体系。同时,国内法规政策与国际接轨不足,缺乏明确支持措施,限制了微生物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潜力释放。
针对上述问题,陈卫提出3点建议。
一是构建微生物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建议由科技部牵头,联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共同实施中国微生物大科学计划。建立国家级微生物资源共享平台及科学研究联盟,整合现有菌种资源库,推动菌种采集、保存和功能挖掘的系统化、标准化发展。同时,完善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推动生态环境和营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合力。此外,积极参与国际微生物资源共享计划,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研讨会议,提升我国微生物资源库和数据库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微生物技术创新潜力。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与微生物研究的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菌种筛选、功能预测和代谢优化的效率。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微生物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等领域的交叉合作,打造智能化、规模化的微生物技术体系,为生态环境和营养健康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完善标准法规,规范微生物技术健康发展。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健全环境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和临床微生物等领域的行业技术规范,推动相关技术在相关领域的规模化、规范化应用。同时,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出台支持微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相关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发展,为实现生态环境和营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http://www.cnfood.cn/electronic?qdate=2025-03-12&index=0
原文链接:http://www.cnfood.cn/article?id=1899633667438907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