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4月9日】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提出,要全链条优化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等服务,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记者走访江苏省内高校和企业发现,在人工智能浪潮之下,就业市场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传统行业正与AI融合。为了“推一把”“扶一把”应届毕业生,使他们成为AI“弄潮儿”,学校、企业乃至毕业生们自己,都在努力强化技能,畅通AI时代的就业之路。
“智造”岗位上,
“即战力”人才受青睐
随着“智改数转”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企业呼唤更多既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又有较强专业能力的毕业生。
近日,在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场招聘会上,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主管郝树强告诉记者,他们此次带来的是船舶设计研发、人工智能等方向的岗位。“能迅速适应企业转型期相关岗位的毕业生,我们特别喜欢。”
“即战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与高校的“一拍即合”和全链条对接。“最近,我们正在小米集团进行系统培训。”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杨杰告诉记者,能够收获小米的录用意向书,得益于他在暑假参与了小米工程师实践训练营。
“今年,我们紧密对接人才培养供给链和产业需求链,首次邀请小米的工程师走进学校举办训练营。经过12天的统一授课和3天的综合考核,最终有50多名同学收获了小米的直通录用意向书。”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学工办副主任杜磊介绍,新一期的训练营即将在6月进行,已经吸引了百名学生报名。
同样在企业进行岗前实习的,还有扬州市职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毕业生祈才。“我的职位是中试车间的研发员,负责产线的运维。”祈才告诉记者,企业的研发岗往往是毕业生们最看重的岗位。为了获得心仪岗位相关信息,他大一时就在学校的安排下前往晶澳生产线参观。
2023年4月,扬州市职业大学与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建“智能光电与智造”产业学院协议,并成立晶澳创新班。祈才终于等到了机会,成为创新班的学员。晶澳教育研究中心常务主任刘虎城表示,光伏企业设备复杂,不少学生进入产线后无法很快上手,至少要有半年的学习时间。为了更快地培养专业人才,晶澳将生产线微缩,保留核心装备递交给学校,让学生们从大二开始深入企业产线,同时将全新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材,缩短专业人才培养时间。“包括祈才在内,这一批创新班的同学共有12人进入中试线的研发岗。”刘虎城透露,此前,这个岗位一般招聘的是本科生。
求职进行时,
“AI面试官”成就业好帮手
人工智能改变着生产方式,也悄然改变了同学们求职的方式。
先用不同的AI软件分析岗位需求,再将自身实习经历“喂”给AI进行定向优化;进入面试阶段后,搜罗面试可能涉及的问题,让AI软件帮忙建好框架,打好“腹稿”……不久前,中国矿业大学应届毕业生李雅倩入职心仪已久的吉家宠物集团,帮助她在一轮笔试、三轮面试中“杀出重围”的,正是“AI面试官”。
“以往我们请就业办老师帮忙改简历,但因为咨询学生多,老师没办法讲解得面面俱到,且很难根据具体公司和岗位进行一对一修改。AI软件却不同,不但可以随时随地优化简历,还可以依据海量岗位数据与行业信息,精准剖析每个岗位的核心需求,为求职者定制高度适配的简历内容。”李雅倩说。
这种“精准打击”求职方式效果显著——这个求职季,李雅倩投出68份简历,其中一半进入面试。经AI优化后,其面试通过率也从秋招的0%跃升至春招的80%。“AI把我们从海投焦虑中解放出来,让人更聚焦优势突围。”李雅倩说。
“AI不是魔术师,而是放大镜。数字浪潮之下,人工智能技术实际上是毕业生求职的一个很好助力,应鼓励学生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矿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厉东伟看来,应鼓励学生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比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行业或职位;在与AI面试官的‘切磋’中,软件会给出综合评价和改进意见,这都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与之同时,紫金山实验室人事部副部长、国家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闻然也提醒道:“当面对一份你觉得十分适合自己的工作,哪怕被人工智能面试官‘除名’,也要尽一切可能找准机会,和真实的面试官进行沟通,要相信人与人有效的沟通最终能够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
高校“推一把”,
微专业等创新举措不断
千行百业正在发生变化,对人才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推动着现有的评价准则、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发生变革。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到教育部部署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还有各个高校应对变革进行的系列举措,无不彰显着变革已经在路上。
“优质本科扩容并不是简单的扩招或新建高校、校区,而是结构上的调整和精准发力,重点在于‘强基’,即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与建设。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学科可能面临淘汰,这符合发展规律。”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同时,对于即将就业的高校在校生们来说,微专业弥补了一部分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带来的技术与实践课程的缺失。“开设微专业也是希望着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江苏海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小明表示。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该校依托海洋特色学科优势,聚焦无人机、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已经相继开设了“智能无人机系统”“海洋机器人技术”等微专业,并融入AI算法、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模块,实现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海洋科学的深度交叉。“目前,学校正持续优化微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助力学生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抢占职业发展先机。”
“对于交叉复合型人才,我们一直存在缺口。”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深势科技药物发现事业部联席总裁王东东告诉记者,“我们需要既懂算法和人工智能、又有着生物医药相关教育背景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企业有需求,学校有动作。3月28日,在智能药学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大会暨生物医药集群产才对接专场活动上,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与中国药科大学智能药学交叉研究院合作共建签约,一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落地。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君表示:“未来,我们将通过开放的中国药科大学平台(OpenCPU)把模型、数据库、算力等对外开放,孵化培养新一代药物研发全产业链生态。”
本文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http://js.news.cn/
原文链接:http://js.news.cn/20250409/74ef2222dccc473fb248818c166e157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