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哪吒》爆火后引发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思考 我们如何用神话创造更多“神话”

发布日期:2025-04-15  来源:交汇点   叶真
资料来源 交汇点

【交汇点4月13日】据网络平台数据,《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已破156亿,暂列全球影史票房榜前5此前该动画电影已连续创造多项纪录,是亚洲首部票房过百亿的影片,并创造全球单一电影市场最高票房纪录。

不仅仅是哪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神话IP集体“闹海”。去年,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也曾引发空前关注,自2024年8月发行以来,在全球创下销量2800万份、收入12.5亿美元的纪录。

越来越多的“现象级”作品从出圈到走向海外市场,给动漫人才的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未来,如何从“单点突破”到“群星闪耀”记者近日探访了多所省内相关高校。

慢工出细活 观众感受得到“用心”

“我去电影院刷了3遍,每一次都能发现不一样的惊喜。最开始看剧情,再到对细节的关注,喜欢这样用心的电影。”南京一位《哪吒》系列电影影迷小王说道。

创作者的用心,观众感受得到。正如此前接受采访时导演饺子曾提到:“我们要让观众感受到海水是有情绪的——哪吒愤怒时,浪是锯齿状的;敖丙悲伤时,水会凝结成冰晶雨。”精良的制作蕴含于细节中,承载着作品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哪吒》的爆火,映射着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成长,坚硬的“万龙甲”来自于创作者们——来自全国140余家动画企业、4000余名从业者。展现出全产业链协作能力和我国在动漫行业工业化制作体系的日趋成熟。

“《哪吒》和《黑神话》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后续还有更多成功作品。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开始多么艰难。”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严宝平表示。在他看来,产品打磨、品牌营造、人和团队需要时间沉淀。“简言之,就是慢工出细活。比如《黑神话》的主创团队至少在2009年起就开始了西游文化在游戏里的挖掘和创作。同样,动漫人才的培养也是典型的‘慢功’,从不断‘出活’走向最终‘出细活’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积累和迭代的过程。我们的人才培养也是这样的思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类创作和竞赛,不断‘出活’,以一个小的成就让自己不陷入焦虑状态,同时引导更长线的思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优秀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多工种协作与时间积累、面对复杂任务时的耐心与责任感。我们强调团队协作与耐心沉淀的重要性,更侧重‘匠心’的培养。”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数字媒体主任章立表示,“我们鼓励学生追求故事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创新,赋予作品独特的内涵与风格。从剧本的雕琢、角色的塑造到画面的呈现、音效的搭配,都应追求极致,不满足于平庸之作。”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表现,对整个动漫行业来说,非常提振信心。”杭州黑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倪臻杰表示。几年前,他从江南大学毕业后前往杭州创业。此前公司的原创IP动画作品《御甲凌云志》曾亮相腾讯视频动画节。倪臻杰坦言,提振信心之余,更需要耐心资本的保护与平台支撑。“所谓‘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动漫产业的产业链长,一个形象的塑造要从设计入手,之后电脑上建模。小到这个人物怎么运动,表情有什么变化、衣服褶皱可能怎么样,都需要一一构建,对创作人员有较高要求。”

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2017级录音艺术毕业生张晓媛的体验正说明了这一点。她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声音制作ADR编辑、环境设计师之一。虽然声音后期制作看似相对独立,但电影的所有部分都需要关注和学习。张晓媛透露,此次混录,她基本每天都去看、去学习。“跟完全程,我对电影整体声音的混录概念和听感的把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拥抱新趋势 产业智能化升级加速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也正经历着技术与工具的快速迭代。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虚幻引擎技术特效镜头占比达8成。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也促使着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加速向跨学科融合转型。

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江南大学设计学获评最高等级。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院长曹鸣告诉记者,“去年,学院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设计的教学与科研布局。在国内较早筹建了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研究实验室与AIGC算力中心。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人工智能辅助设计课程成为各专业基础课程,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设计工具,并将其融入创作与制作流程,加速人工智能工具向生产力的转化进程。”

江南大学学生在CMF数字化研究创新实验室上研讨课

江南大学一位老师进行AI生产图片工作流展示

在南京艺术学院,今年2月学校数智中心已正式部署“满血版DeepSeek-R1”人工智能系统。针对艺术创作的个性化需求,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学生作品的风格特征与创作轨迹,生成多维度的学习反馈报告,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环节,因材施教。

课堂上说很多遍不及学生动手做一次。课堂融合之外,还有更多的“实战演练”。“我是腾讯游戏‘圆梦之心’的签约作者,在游戏UCG(指以用户生成内容为核心机制)地图里参与设计制作,直接和玩家沟通交流,比如关卡顺不顺利,场景是否逼真,游戏环节是否科学等。”江南大学数创学院大三学生关书慧表示,“作品提交后,经验丰富的美编和设计老师再帮我们把关。之前,我们在校生少有机会走到‘前台’真实感受行业脉动。”

越来越多的动漫产业公司在将专业人才的培养前置。倪臻杰也表示,公司已经与高校展开合作,在大二大三期间就会有员工前往高校授课,发现“好苗子”,吸纳与公司目的一致的潜在人才。

重构文化增值 原创IP培育道阻且长

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技术之外,人物故事和剧情发展更是文化作品的灵魂,一个成功的IP,可以让人们瞬间回忆起孩童时代的欢乐。比如,孙悟空、葫芦娃、黑猫警长等一系列经典动漫文艺形象既承载着文脉,也成为几代人的精神藉慰。

同样,一个成功的IP形象能驱动价值衍生,从“谷子经济”的火热到一个个IP主题游乐园的旅游热无不印证着优质IP强大的商业价值与市场号召力。

但在调研中,记者发现,一些“00后”“10后”群体面对奥特曼、蜘蛛侠、钢铁侠等国外IP会有更高的熟悉度。“这也反映出,一段时间内国外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显著影响力,无疑对国产传统IP构成了挑战。”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系殷俊教授表示,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国产传统IP在适应市场变化与新一代观众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推广与创新力度不足,进而影响了其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

振叶以寻根,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IP开发优势显著,值得被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不夸张地讲,里面有挖掘不完的题材。它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体系。”严宝平表示,当前,的确部分创作者正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化而焦虑,但都是暂时的、外在的,守住中华文脉,就帮我们守住了内心的宁静,让我们得以更有定力的眼光去面向未来。

“《哪吒》的成功之处,在于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价值观和叙事手法,又赋予角色现代情感和冲突。特别是对于善恶、人性与魔性的两元对立观吸引了年轻观众。而对好莱坞超级英雄美化刻板形象的颠覆也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在昆山杜克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部副主任朱倩看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好的作品也正在通过现代叙事重构实现文化增值,其中不乏佳作。比如,《长安三万里》融合诗词美学,《熊出没》构建环保冒险宇宙,《雄狮少年》开拓现实主义题材,形成历史、武侠、科幻等多类型并进的创作格局。“深度挖掘文化内核,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我们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性反思与道德价值融入现代叙事,赋予其当代意义与情感共鸣,也能构建跨文化的对话桥梁。”殷俊表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原创IP的培育依旧存在断层。部分企业跟风创作热门题材导致作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很多观众发现动漫人物“长得有点像”。我们要面对的是,一方面高端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特别是特效总监、创意导演等核心岗位稀缺。另一方面基础制作人员供给又过剩,高校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代际差,艺术思维培养与跨文化叙事能力仍需加强。

走出去集体“闹海”,中国动画正搭建起文化传播载体

无论如何,当前,中国动画正凭借技术创新与文化自信重塑国际地位。技术赋能与文化活化正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此次国际观众对《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反应是积极的,很多人首次意识到中国也能制作出高质量、大制作的电影,这是一个积极信号。”昆山杜克大学文化研究高级讲师理查德(Richard M. Davis)表示。他曾进行过问卷调查:许多美国人在《黑神话:悟空》推出之前从未听说过《西游记》,这种新奇感似乎吸引了许多观众。很多观众对《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反应是,“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我很喜欢!”

理查德也表示了一点点遗憾,《哪吒》系列在美国的上映范围有限,且还没有正式配音成英文,仅以中文对话、英文字幕呈现,也没有中国以外的大型发行商支持。这些因素限制了它的主流影响力。

“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产业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待提升。海外票房仍集中于个别爆款,缺乏成熟的全球发行网络与跨文化适配策略。”殷俊表示,可以看出来,我们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现在,抖音、小红书,YouTube等平台也正在以短小精悍的内容传播传统文化,吸引年轻受众,围绕核心IP开发衍生品正在形成完整的IP生态链。它们也都是跨文化传播的载体。

“值得欣喜的是,这些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不仅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也激发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一些海外玩家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背景,主动学习中文,探寻‘中国功夫’招式及中国风道具的独特韵味。这种语言桥梁,正是由文化这一特殊的载体悄然搭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山华表示。

近日,美国《综艺》称,美国娱乐公司Stars Collective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宣布,正在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动画三部曲,分别是《八戒》《美猴王》和《哪吒》,预计2026年开始制作,片方将使用人工智能和动作捕捉技术创造“超现实的神话世界”。

总之,“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本文来源:交汇点

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fba4a7e4b0f0f0e9ac15f8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