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3月5日】卓越工程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石和技术底座。自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任务以来,如何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和地方优势产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创新多样化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备受瞩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陈卫教授对此十分关注,他建议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创新多样化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赋能。
围绕地方产业发展之需
高校“智源”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
陈卫代表告诉记者,过去一年,江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江苏和无锡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以优势学科为引领的政产学研合作,助力江苏、无锡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同时,学校主动对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聚焦新材料、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等新兴赛道,在江阴霞客湾校区新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和智能制造学院等新工科学院,新增合成生物学、电子封装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3个新工科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积极推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依托江南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学科链的互联互通,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卓越工程师
赋能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
今年两会,陈卫关注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质食品资源挖掘、微生物资源开发、农业绿色发展、智能纺织材料应用、益生菌功能声称及评价,以及食品创新配料落地应用等多个领域。
陈卫介绍,2022年起,教育部全面铺开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并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任务,强调用“产教融合”打破传统高校封闭教育模式。如何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和地方优势产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创新多样化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工程教育面前的新课题。
为此,陈卫建议加快多种形式的高校、政府、企业等协同联动培养卓越工程师,支持具有优势学科特色鲜明、地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聚地缘的“双一流”大学承担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责任,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和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工程研究生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赋能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
本文来源:扬子晚报https://epaper.yzwb.net/pc/layout/202503/05/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epaper.yzwb.net/pc/layout/202503/05/node_A06.html#content_142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