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聚焦全国两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全国两会 >> 正文

【中国食品报】陈卫代表: 产教融合,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发布日期:2025-03-11  来源:中国食品报   记者 王薇

【中国食品报3月11日】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全球工程教育向国际化、实践化和交叉学科发展。自2022年起,教育部全面铺开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并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任务,强调“产教融合”,以打破传统高校封闭教育模式。如何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和地方优势产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创新多样化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工程教育面前的新课题。对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建议,加快多种形式的高校、政府、企业等协同联动培养卓越工程师,支持具有优势学科特色鲜明、地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聚地缘的“双一流”大学,承担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责任,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和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工程研究生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赋能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

陈卫表示,目前,我国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工科在学规模占全球的1/3,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群庞大,在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培养仍存在明显不足,亟需在全国高校工程研究生教育中多样化地推广和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形成以高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支撑的高校、政府、企业紧密协作的形式多样的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人才。

在陈卫看来,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人才,要回答好以下3个问题。

一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深入参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内驱力。在优势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是提升卓越工程师技术创新能力最好的“磨刀石”,但目前基地建设尚不完备。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高校特色优势学科所服务的产业集群没有深度地融合到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中,导致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结合度不够;另一方面,高校所在地地方政府主导的现代产业集群没有充分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导致高校服务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度不够。

二是如何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参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行政主导效能。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离不开地方规模巨大的优势产业企业集群的支撑,而地方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支持,因此需充分发挥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效能。然而,目前,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高校、政府、企业协同联动机制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是如何进一步强化支撑项目制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导师团队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制贯穿招生、培养(实践)到就业的全过程是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最有效路径,这需要校企深度联合共建共享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高校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导师的理论水平、专业前沿能力不强,同时,卓越工程师人才项目制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计缺少对行业核心及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涉猎,支撑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的课程体系还鲜有形成,需校企师资深度联合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陈卫提出4点建议。一是建议支持具有优势学科特色鲜明、地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聚地缘的“双一流”大学,承担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责任,推广和探索多种形式的高校、政府、企业协同联动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度融合龙头企业、新兴战略产业集群,共建校企导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培养造就一批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高层次卓越工程师。

二是创新实践基地共建新范式,创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育人用人新载体。建议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出台文件,成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产教联盟,进一步推广和创新高校深度融合地方主导的产业集群和学科优势辐射的龙头企业加入联合培养基地。建议在政府和高校的统筹规划下,鼓励聚焦地方主导产业集群、地方地标产业集群、地方优势产业集群、地方未来产业集群等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的重点企业,创建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立地方产业集群“卓越工程师班”;优选高校优势学科对应的央企、龙头企业等,设立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立龙头企业“卓越工程师班”。基于联培基地,结合高校优势学科与企业创新课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形成双向赋能、良性互动的产教融合新格局。

三是创新协同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校政企多元主体培养卓越工程师新途径。建议由中央组织部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出台专门文件,推广和创新“校政企”三方绑定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体制机制。出台政策激励高校所在地地方政府为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优选区域产业集群企业,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过程中,形成政府助题的推力,以“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绑定模式,鼓励并指导地方各区市(县)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心,与区域龙头企业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共同打造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机制。

四是创新协同打造导师队伍新方法,创建项目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议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门共同实施校企共建共享师资和课程计划,推广和创新高校深度联合企业导师共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导师需建立长效的协同机制、科学的团队组成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共同打造保障项目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议通过政府搭桥,筛选优质企业,推荐企业技术人才和高管等担任企业导师,结合高校优势特色工程领域内的校内导师,组建校企双导师团队;整合高校和企业一流资源,突破现在工程教育长期存在的脱离工程实际的壁垒,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业-专业-课程”集群动态课程体系,建设一大批符合高校学科特色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的“高阶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战度”核心课程,围绕企业真课题,培养大批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卓越工程师。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https://www.cnfood.cn/electronic?qdate=2025-03-11&index=0

原文链接:https://www.cnfood.cn/article?id=1899277034280030209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