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025年7月14—18日,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童声同语”推普助力民族团结实践团赴新疆温宿开展社会实践。
同音筑桥,稚语声声润边疆。成员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寓教于乐、富有成效的“推普”课程,让标准的语音在课堂回响,让真挚的情感在交流中流淌,在孩子们心中架起一座座沟通、理解与认同的彩虹桥。“自从认识了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江,我就认识了我的南方和北方……”“老师,我们这节课有活动吗?”那一声声用普通话表达的、充满期待与信任的询问,是给实践团成员最好的回馈。从辩论场上的据理力争,到心理课上的温情倾诉,再到朗诵课上的童声琅琅,普通话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温宿七中的课堂,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童声同语”,不仅让稚嫩的童声说着标准的普通话,更让同一种语言承载的梦想、情感与力量,在江南与温宿之间,在心与心之间,畅通无阻地传递、共鸣。
文化共酿,非遗交融育新蕾。跨越东西、连接古今,一场关于文化碰撞与传承的生动实践,在温宿七中的课堂里悄然发生。支教团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成为架起江南水乡与西域边陲的桥梁,让不同的文化在童真的碰撞中焕发新彩。在“戏说丝路韵”情景剧课堂上,孩子们化身千年前的使者与商旅。“吾乃大汉使臣张骞!”稚嫩却庄重的宣言回荡在教室。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分组协作。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亲身感受着这条古老通道所承载的交流、理解与价值。最动人的文化碰撞,发生在“丝路彩·泥人韵”非遗手工课上。来自江南的惠山泥人工艺,与新疆的艾德莱斯丝绸、柯尔克孜族刺绣在此奇妙相遇。在课堂上,瞿老师深情讲述着无锡泥人“红要强调三遍,绿须染五层”的精湛技艺,传递着“泥人如做人,底色干净,才有底气”的匠心哲理。孩子们有的将柯尔克孜族精美的纹样绣在了泥娃娃的肩上,有的尝试在惠山泥人青绿的底色中融入一抹沙漠的暖黄。这一刻,无锡的红与天山的蓝在泥坯上交相辉映,文化的根脉在指尖的揉捏与色彩的调和中被感知、被尊重、被创新性地传承下去。
知行深耕,沃土新苗育同心。在新疆温宿这片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热土上,如何通过教育的力量,春风化雨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江南大学“童声同语”推普助力民族团结实践团带着这一问题,以问卷、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的方式开展了深度调研。调研发现,温宿七中创新构建了以“铸心”校本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多元社团活动为重要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植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边疆民族地区学校探索文化育人提供了生动范本。此次温宿支教与调研具备“行走的思政课”和“实践的专业课”的双重价值,在边疆大地,队员们亲身感受到民族团结的珍贵、国家统一的要义,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解,厚植了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文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服务边疆地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队员们不仅在实践中锤炼了本领、奉献了青春力量,更深刻体会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江南与温宿,虽相隔万里,但通过“同音”的桥梁,两地青少年的心紧紧相连。未来,人文学院将与温宿保持紧密联系,加强双方合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学生认真上课

学生开展辩论活动

学生描画惠山泥人

实践团调研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