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民族地区推普攻坚行动的号召,7月12日—18日,由江南大学“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和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食品安全宣讲团共同承办的“心语润疆”文化交流夏令营在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顺利举行。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80名学生参与了本次夏令营。实践团将江南文化与地区民族文化融入推普课程,通过“兴趣课程+调研访谈”的模式,帮助当地中小学生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助力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推普筑梦:以语言为桥助力民族团结。实践团深入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中央民族会议精神,以普通话推广为抓手,以语言筑牢文化浸润的基石,通过“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主体式课程设计,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加强其普通话认同感,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的纽带。在课程实施中,实践团队坚持以德育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课程以“五十六族一家亲”为主题,通过“民族团结生态游”创意制作活动,引导孩子们将56个民族的人物形象凝聚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认知;在“万里边疆共守护”课堂中讲述边疆守护者的感人事迹,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让爱国爱疆的情怀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带领学生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歌唱《我的中国心》,使语言能力和情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文化共融:以文化为基创新五育融合。七彩霓虹跨越天山之巅,象征多民族文化在乌鲁木齐的交相辉映,反映了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红色铸魂、橙色砺体、黄色启智、绿色育劳、蓝色润美。实践团以“心语润疆”为主题,创新推出了“5+2”课程体系,通过“文化浸润+素质拓展”的模式,致力于将江南的杏花烟雨与西域的大漠孤烟在课堂中完美融合,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课程设计坚持“学生主体”的形式,一周课程中,孩子们体会了诸多第一次:在AI智能课堂上,他们第一次触摸大语言模型的脉搏;甲骨文探秘中,他们第一次读懂汉字承载的文明密码;在“食物历险记”的历程中,他们第一次通过动画、实验与游戏的形式解锁食品安全知识;在“丝路商旅”的角色扮演中,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千年驼铃回响的经贸往来;在“边疆守护者”的科普课堂中,他们开始读懂脚下土地的热血传奇……实践团精心设计的具身式课堂,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之窗,更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彩虹之桥。当维吾尔族小朋友用普通话朗诵江南诗词,当哈萨克族少年用画笔呼吁生态保护,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文化认同的种子在破土生长,也看到了跨地域与民族的情感共鸣。
调研深耕:以数据为擎共护石榴花开。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思政教育体系,新疆以其多民族、多语言的特点使得思政教育一体化需求更具实际意义。实践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对新疆地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现状开展调查研究。研究主要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在新疆农业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开展,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发放200余份结构化问卷获取量化数据,同时开展深度访谈,研究对象涵盖大中小学多个学段,确保研究数据的纵向连续性;同时采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反馈意见,形成教育实施者与接受者的双向视角。
十年同心:以青春为弦奏响团结长歌。2016—2025,实践团用10年时间接力奔赴基层乡村和民族地区,将国家通用语言的种子播撒在天南地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挺膺担当,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出语言相通、心灵相通的壮美画卷。江南的荷花已经带到了新疆农业大学小学部的小朋友们面前,新疆葡萄的香甜也已经沁入江南学子的心脾。夏令营结营之际,小朋友们创作并朗诵了《七月的礼物》送给远道而来的哥哥姐姐们——“七月的风,吹过天山皑皑雪线,送来江南温润如诗的期盼;你们的声音是一场心语的浇灌,让好奇的种子在边疆悄悄舒展;你们是七月里最特别的客人,带来了打开世界的窗、照亮未来的火;江南的杨柳记得我们的笑,天山的雪莲映着你们的好……”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场教学相长的历练,更是一次理想的洗礼。人文学子们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可以跨越千山万水,语言的魅力能够连接亿万心灵,江南学子在心中悄然种下了西部情怀。未来我们会有一支又一支队伍从江南出发,一名又一名青年从五湖四海赶来,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伟大征程中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故事。

开营仪式

科普课程

红色歌曲课程

趣味运动会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