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承办的“2025年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与教学高级研修(师范类)培训班”在江南大学成功举办。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院长伍红林等领导出席开班仪式,来自全省18所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共计42位骨干教师参加本次培训。
开班仪式上,伍红林致欢迎词。他详细介绍了江南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成就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成果与发展空间,并指出各校应直面少子化社会小学教育专业转型困境、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难题、师资队伍建设升级等现实挑战,聚焦基础教育新课标、新教材对师范生培养的新要求加强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以此共建特色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并寄语参训学员能够正视自身在教育革新中的关键角色,期待学员们通过研修实现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并反哺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
开班仪式结束后,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忠宝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题展开首讲,围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警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立足点,为高校教育及思政工作提供指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王建华围绕着《人工智能启蒙与教育的未来》,指出AI已从技术升级为“新智能”,在算力等领域呈显著优势且能够重塑科学发现,教育需转向“人类智能+AI”协同,通过推进范式转型、强化AI启蒙,建立AI伦理共识。
10月15日,江南大学教授王艳立足纪志成教授团队荣获2022年教学成果奖为切入点,分享《教育成果奖培育申报与案例解析》,通过系统分析奖项的评审导向与获奖分布,深入解读了教学成果的核心概念、分级标准与申报要求。王艳指出,成功的申报关键在于突出三大要素:用数据量化育人成效、用逻辑串联改革实践、用亮点彰显创新价值。随后,浙江大学教授耿凤基立足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现实挑战,从大脑可塑性的基本原理切入作《从脑科学到课堂:大脑可塑性驱动的教育教学创新》讲座,并据此提出两项关键育人建议:一是运用成长型思维语言给予学生反馈,二是主动规避不良的社会比较。
10月16日,东北师范大学唐丽芳教授围绕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本研一体化培养”方案,详细阐述何为《指向可持续发展的小学教师培养》,并指出该校小学教育专业改革的核心举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统领,确立素养本位的人才培养方向;通过本硕贯通的课程体系设计,为学生构建清晰的进阶发展路径;在强化扎实学科素养的同时,注重高阶学术思维的培养;并以探究式教学与数智技术赋能教学过程,通过双元实践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10月17日,伍红林做题为《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的感悟与建议》讲座。回顾本院教育学科的演进之路,从早期奠基到跻身“国优计划”与省重点学科之列,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奋进轨迹。在此基础上,伍红林直指核心,反思西方“旁观者”研究传统的不足,倡行扎根中国田野的“深度介入”模式,其精髓在于“在教育之中研究教育”,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与共融共生。最后从价值引领、理论武装与实践淬炼三个向度,系统构建了教育研究者实现自我超越的成长阶梯。
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作题为《媒介化、弱联系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理论转向的可能》讲座,并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本质上依托并强化了“弱联系”的教育价值,推动教育形态从高结构化的强联系系统,转向更灵活、开放的弱联系网络,从而助力个性化学习与自主能力培养。并提醒学员也应清醒认识到弱联系在教育质量、公平保障和伦理规范方面的挑战。
期间,培训全体成员前往参观无锡市东林小学,了解特色项目、办学环境与设施布局。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东林古运河小学校长武凤霞以《描摹·发现·实践:落实让教育面向未来的时代呼唤》为题,系统地从未来教育核心需求、学生共性难题、个性化成长路径及综合循证评价四个层面展开,详尽阐述了东林古运河小学回应时代呼唤、探索未来教育的实践方案与理论反思。
本次为期四日的培训,旨在精准赋能省内高校小学教育专业骨干教师,深化其对新时代课改理念的理解,并增强其将新理念反哺于人才培养创新与专业建设的能力。培训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课程思政建设、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成果凝练、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理论前沿等关键领域开展专题授课,通过专家引领、讨论交流、特色展示等研修形式,培训成效显著,圆满达成预期目标。

合影

丁钢作专题报告

耿凤基作专题报告

王建华作专题报告

唐丽芳作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