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传承凝聚红色力量,初心如磐续写时代荣光。这个假期,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纺工传承红色薪”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满怀热忱踏上红色征程,带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对精神传承的责任,开展故事宣讲、探访红色地标、整理党史资料,让沉睡的红色记忆焕发新生,用青年视角解读信仰的力量。
宣传先行,点燃红色传承热情
柯子良同学去到了湖北省黄石市进行社区宣传,他用生动的讲述、直观的 PPT 展示,带领孩子们回溯革命历程,从英雄事迹里感悟信仰力量。他表示,将红色精神传递给下一代,不仅是知识的分享,更是使命的接力,红色基因传承是跨越代际的精神火种,需以青春之力接续传递,让信仰之光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李颐颖同学去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和谐社区组织了一场红色精神宣讲活动,为小学生们讲述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站在讲台上,她通过一个个生动的革命故事,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长征路上的坚韧不拔、延安窑洞里的艰苦奋斗娓娓道来。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她特别强调,红色精神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精神基因。宣讲结束时,孩子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承诺要“做红色传人”,这让她深深相信,革命薪火必将通过这样的代代相传,永远照亮中华民族的前行道路。
实地探访,触摸红色历史脉搏
陈鸿飞同学走进了福建省白桃牛心土楼。这座斑驳的方形建筑,不仅是前辈们的智慧结晶,更藏着抗日战争时期的热血记忆。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石阶、留存至今的瞭望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旧物,让他对“红色基因”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是平凡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这次探访让他明白,传承红色基因,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在当下践行那份担当——就像当年的土楼守护者们那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责任,用行动延续这份精神血脉。
刘镇豪同学去到了辽宁省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七十余年的岁月沧海桑田,但革命先烈们用热血换来的和平必须被永远铭记。走进纪念馆,“小小讲解员”的讲解声音铿锵有力,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事迹,一个又一个英雄,令他热血澎湃,感慨良多,传承红色基因,从来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要让那穿越时空的信念,成为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火炬,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永远焕发出不灭的光芒。
陈芷萱同学去到了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的张人亚党章学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步入展厅。看着那些见证了岁月变迁的展品,心中对党的历史有了更真切的感知。张人亚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她前行的道路。在今后的日子里,她将以他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让信仰的力量不断延续。
王卓昊同学奔赴陕西省西安事变纪念馆开展实践学习。馆内珍贵史料生动再现了1936年的历史转折:泛黄的《救国通电》手稿、锈迹斑斑的军用物品,勾勒出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以民族大义为先,毅然发动“兵谏”的全过程。他们突破私利羁绊、力促团结抗日的抉择,让他对红色基因有了具象理解——那是危难时刻的担当,是超越个人得失的家国情怀。此次实践让他深刻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铭记历史,更要转化为学习动力。作为青年学子,应将先辈的爱国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以扎实学识服务国家发展,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赓续传承。
资料整理,筑牢红色记忆根基
余雯婷同学回到家乡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苏家垱乡,走进了乡退役军人服务站。在这里,她协助工作人员整理退役军人档案,将泛黄的老照片、军功章证书等史料分类归档,还参与了“老兵故事征集”活动。这次实践让她明白,红色基因不在课本里,而在老兵的皱纹里、在泛黄的档案中。传承不是口号,而是耐心倾听、细心守护的每一件小事。家乡的红色故事,需要我们年轻人用心去发掘和延续。
秦咏同学去到吉林省白山市松江社区,参与红色图书管理行动,整理那些承载红色记忆的书籍,手指拂过书页,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的热血与理想。每一本书,都是一段红色密码。她期待当居民拿起这些书,能从字里行间读懂信仰的力量;更盼着自己整理书籍的身影、分享红色故事的声音,能成为传递火种的微光,让红色基因,在这一方小小的书屋里,悄悄蔓延、生长。
在触摸历史温度中筑牢信仰之基,在接续精神传承中勇担时代之责。此次社会实践虽已落幕,但纺织学子以纺为笔、以织为卷的红色传承之路才刚启程。未来,他们将以纺织人的匠心与担当,在经纬交织间传递红色薪火,为纺织行业注入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实践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柯子良同学进行宣讲

刘镇豪同学参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陈芷萱同学参观张人亚党章学堂

王卓昊同学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

秦咏同学参与社区红色图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