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建党104周年之际,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红船星火”实践团于7月30日—8月1日前往嘉兴与上海,开展“追寻建党足迹、赓续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与中共二大会址,在历史现场触摸建党初心,在红色印记中汲取奋进力量。
南湖之畔:红船劈波处,信仰照百年
清晨的暴雨洗去暑热,南湖湖面平静如镜。实践团成员沿着南湖木栈道前行,目光最终落在那艘红船上 —— 它不大,却载着开天辟地的使命;它静静泊着,却像在诉说1921年夏天的惊心动魄。
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屈辱的近代史开篇、早期党组织的艰辛探索、建党后的壮阔征程……一件件实物展品带着岁月的温度,一份份文献手稿藏着信仰的重量,多媒体展项则让历史场景“活”了过来。
石库门里:一桌十三杯,沉默藏惊雷
从南湖到上海,石库门的青砖灰瓦里藏着另一段初心故事。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员们步入复原会场——一张八仙桌、十三只白瓷杯,木纹斑驳的桌面上,仿佛还留着百年前争论与思考的痕迹。
13位平均年龄仅28岁的代表,就是在这样一间普通的客堂里,用思想的火花点燃了救亡图存的希望。实践团成员黄琦森想起《毛泽东传》的一段话“以后改变整个中国面貌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就是由这样一些年轻人成立起来的。”
二大会址:纲领照前路,制度筑根基
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石库门门楣上“腾蛟起凤” 四个大字在七月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是中共二大会址,也是党的制度建设启航的地方。
“七个第一次!” 看着展厅里的介绍,成员们忍不住低声数着:第一部党章在此诞生,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统一战线政策……这些“第一”,让党从思想走向组织、从理念走向实践,就像为一艘航船装上了精准的“导航系统”。
“就像我们做项目需要框架,百年前的共产党人早就懂得‘制度先行’的重要性。”实践团成员们感慨道,“他们制定纲领、完善章程,和我们搭建算法框架、优化代码逻辑,本质上都是为了更高效地实现目标 ——他们的目标,是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
纪念馆外:从“新青年”到“接班人”
三天的时间,实践团成员从嘉兴南湖到上海石库门,循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成长的脉络,不仅亲身走近历史现场、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更在一件件实物与一段段讲述中,体悟到信仰的力量与初心的温度。
作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24级的学生,他们或许还带着青涩,但这段与百年党史“对话”的经历,已在他们心里埋下了种子。“南湖的水纹会融进我们的实验数据,石库门的青苔会爬上我们的读书笔记。”实践团团长陈明涛在总结时说,“我们写代码、做研究,不只是为了学分,更是为了像前辈们那样,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国家做点事。”
成员感悟
入党积极分子 计科2404 钱逸晗
站在南湖红船前,看着那艘静静泊着的小船,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一叶红船映初心”。1921 年的先辈们在风雨飘摇中定下的信仰,穿越百年依然滚烫。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看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我鼻子一酸 —— 那种对真理的渴望,不就是我们当代青年该传承的吗?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想把这份“甜”藏进心里,以后写代码时多想想技术该为谁服务,做研究时多问问自己能不能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让初心在一行行代码里落地生根。
共青团员 计科2404 杨滔
在中共二大会址看到“七个第一次”的展项时,我格外震撼。原来百年前的共产党人就懂得“制度先行”,用纲领和章程为党搭起“四梁八柱”,这和我们学编程时搭建算法框架的逻辑如此相似。但他们的“框架”里装着民族解放的大格局,这让我汗颜又振奋。以前总觉得“强国有我”是句口号,现在站在石库门的青砖下才明白,前辈们用28岁的肩膀扛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我们这代青年更该在自己的赛道上冲刺。以后调试代码时,我会多一份“较真”;做项目时,多想想能不能对接国家需求。让青春的代码,也写出时代的答案。
青春作笔,使命作答。下一站,他们将回到机房、实验室、图书馆 —— 在一行行代码里写“强国有我”,在一次次算法优化中践“请党放心”,让红船星火照亮青春赛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青年接力中,永远滚烫。

实践团在南湖红船前合影

实践团成员驻足观看

一大会址场景复原

实践团在一大会址前合影

实践团在二大会址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