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青春勇担当,实践绘江南㊱】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普”公英实践团赴新疆开展“智联边疆・普音共鸣”普公英AI推普万里行社会实践

发布日期:2025-08-20  文:“普”公英社会实践团  图:“普”公英社会实践团  来源: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进一步发挥学院数字化优势,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语言教育推动中西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成立“普”公英赴新疆、西藏推普实践团。社会实践团,连续3年致力于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普实践活动,并获得了较好成效与广泛好评,被学习强国、中国教育电视台官微、无锡统战官微等媒体报道,于2024年获江南大学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优秀指导老师、先进个人等多项集体和个人荣誉。

该实践团2025年暑假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乌鲁木齐市开展为期9天的“智联边疆・普音共鸣”“普”公英AI推普万里行社会实践活动,由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魏珍吉,副书记王莉莉,辅导员杨玉莹、麦日帕提带队指导。

循迹研学,夯实实践思想根基

近日,实践团前往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交流。新疆大学马克思学院党委书记张建军携副书记李亚欧、综合办公室主任穆振龙、学工办主任严丽文共同参与。两院师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探讨,分享经验、凝聚共识,深刻认识到要沿总书记指引方向,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扎根校园,让青春力量在守护民族团结、传承中华文明中绽放光彩。

实践团循着总书记考察足迹参观新疆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基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情社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党的治疆方略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坚持开放交流、共同进步的理念,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学术交流活动。图片影像再现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团队成员们从实物展品中体会到总书记相关论述的深远意义;随后参观校史馆,每一页都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注脚。

文博课堂,同心读懂“我们”

实践团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在讲解员带领下,队员们在“西域历史的多元交融”展区了解到新疆自古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馆内文物诉说着文明脉络,而普通话是串联故事与听者的纽带。志愿者用普通话讲解,参观者用共同语言交流,消除隔阂、产生共鸣。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传递,更让历史记忆被更多人听见、读懂,让千年文明抵达更多人的心间。在博物馆内学习普通话,让人更深入了解历史,明白语言的魅力不止于沟通,通过本次参观队员们为接下来的推普课堂收集了“活”素材和理论基础。

智普程序,科技赋能习得

为积极响应学院西部计划项目组在调研中发现的紧迫需求——新疆地区师生面临普通话考试通过困难的挑战,实践团于今年6月成立了“普公英”推普应用项目组。该项目组由1名指导老师和13名来自学院大二、大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共同构成。他们提前集中力量,精准开发AI智能普通话学习小程序,专门辅助新疆、西藏地区的老师攻克普通话考试这道门槛。该程序针对普通话考试要求和边疆考生的常见发音难点(如n/l、zh/ch/sh、前后鼻音等),智能推送个性化的针对性练习题库,帮助考生高效强化薄弱环节。小程序还内置了模拟场景的虚拟对话功能,用户可与AI进行指定话题的互动问答,系统实时评估表达的流畅度、语法规范性和语音面貌,有效提升应试口语能力。基于用户的持续测评表现,系统还能动态调整学习路径,提供最适配的后续练习内容,实现个性化高效学习。

乐学普言,埋下共通之苗

当实践团的车驶入托克逊县第二小学时,45名孩子早已在教室翘首以盼。这里地处吐鲁番盆地边缘,许多孩子来自少数民族家庭,普通话基础薄弱,但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炽热。

第一课:普通话——打开世界的钥匙

“‘普通’不是平凡,是‘普遍通用’的意思哦!”主教老师指着 PPT 上的定义,讲述着语言从古至今的演变与传承 —— 从甲骨文到智能语音助手,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惊叹 “原来我们的语言有 3000 多岁!”而普通话的意义早已超越“语言”本身,它并非冷冰冰的 “标准”,而是孩子们口中“我们是朋友”的真挚,是不同民族分享馕与粽子时的自然交谈,是无论来自天山脚下还是太湖之滨都能听懂的亲近,让心与心的距离比地图上的直线距离更近一点。

第二课:绕口令与多音字魔法

“化肥会挥发 —— 跟我念!”教室里笑声不断,实践团将PPT中的绕口令设计成接力赛,孩子们争相挑战,当害羞的维吾尔族男孩阿迪力江完整读出 “八百标兵奔北坡” 时,全班为他鼓掌;多音字卡片游戏更让孩子们发现“原来‘行’字有两个读音,汉字真像密码!”这些语言小游戏,让孩子们在趣味中学习、加深对普通话的印象,感受其魅力与作用,当每个字清晰落地、每句话心意相通,课堂便成了语言的练兵场,更成了心与心靠近的舞台,让大家体会到:说准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便利,更是彼此理解的开始。

第三课:指绘团结图,镜留共此时

孩子们的指尖在屏幕上飞舞,将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化作生动描述输入豆包图像生成功能:“五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围坐在一起”生成的图片里,不同民族的服饰像调色盘般绚烂,却在“共读一本书”的场景里融成温暖底色;孩子们又用视频剪辑软件让图片动态化,让凝固的瞬间有了呼吸的温度。当这段视频在课堂播放时,屏幕里的拥抱与现实中孩子们的相视一笑重叠 —— 原来画笔与镜头也是另一种 “普通话”,把“民族团结”四个字变成了看得见、动起来的模样。

同学们借助豆包生成的照片,呈现出了丰富的成果,每一张都承载着孩子们对语言、对团结的理解与感悟,成为了课堂上别样的收获。

第四课:洞察现状,助力前行

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为了深入了解小学阶段普通话教育的现状,7月27日,我们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托克逊县第二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相关调查问卷活动。

本次问卷精心设计,涵盖多个维度。从学生对普通话的日常使用频率,到他们在课堂内外对普通话的应用场景;从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程度,到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均有涉及。 通过这些问题,力求全面掌握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真实状况。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数据反映出不少值得关注的信息。令人欣喜的是,高达96.77% 的学生表示在学校课堂上能够主动且流利地使用普通话发言,表明学校的普通话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调查发现,家庭语言环境对方言的依赖,以及缺乏说普通话的氛围,是阻碍学生在家使用普通话的关键因素。此外,约9.68%的学生反馈,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生僻字词的发音和复杂语法的理解存在困难。这些结果为我们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推普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我们将以此为基础,为提升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探索更多有效路径。

第五课:笔尖盛开推普之花

实践结束之际,同学们用五彩画笔在手抄报上定格学习普通话的点滴收获。有的用工整的字迹抄录着学过的诗句,一笔一画里藏着对语言的敬畏;有的用“普通话里的故事”为题,将课堂上学到的句子化作连环画,字里行间满是表达的喜悦;还有的以“民族团结”为底色,不同民族服饰的小朋友说着同一种语言,旁边稚嫩的字迹写满“普通话是我们的共同语言”的真诚。这些作品被精心陈列,成了校园里流动的“推普展台”,孩子们围着作品用普通话交流创作思路,分享认字心得,让每一份手抄报都成为传递语言之美、凝聚团结力量的小小载体,也让推普的种子在笔墨间悄然生长。

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普”公英AI推普社会实践团连续3年跨越3000多公里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立足于学生成长需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推普强基、科技赋能”的“人工智能+推普”的新范式。

实践团同时聚焦两大“全国三下乡”专项,一方面作为全国重点团队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专项,以人工智能赋能普通话推广,助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另一方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祖国行’”新疆专项,通过推普工作,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学院党委书记魏珍吉指出,9天的新疆之行,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了从文化传承到语言普及的每一寸热土。正如团队口号“推普强基、科技赋能”所言,他们不仅带去了知识,更带回了边疆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这场跨越天山的旅程,终将化作星辰,照亮更多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征途。推广普通话,传承中华文化,我们永远在路上!

院领导参观新疆大学

与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交流座谈

参观新疆博物馆

“普公英”推普应用小程序

实践团授课

阅读(

编辑:丁嘉铖

审核:王莉莉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