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8月4日】七月的云南,暖意涌动。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双语育才”为纽带,先后组织教授团队与“译路生花”实践团走进保山、砚山等地的乡镇学校,通过示范授课与深度支教相结合的方式,为当地学子搭建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平台,形成“高校引领、学子接力”的教育帮扶闭环。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勇、院长助理李文走进云南保山瓦渡乡中心学校和砚山思源实验学校,为近200名师生开展“英语:连接世界的桥梁”主题授课。杨勇老师以趣味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结合“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词汇,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文化传播使命;李文老师聚焦英语学习技巧,传授记忆方法并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他激励大家:“要保持对知识的求知欲,勇敢面对学习中的每一个挑战,才能在语言领域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译路生花”实践团成员则结合乡村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打造了覆盖语言学习、文化认知、素质拓展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知识传递与视野拓展的窗口。
从英语数词、代词基础教学,到语法难点突破;从通过古诗词英译版练习朗读传递文化,到借助中国传统故事短片配音提升表达,实践团成员希望学生们可以逐渐成长为文化的传播者,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思源实验学校初一学生张兴星说:“我最喜欢的课程是《文化指南针》,它让我真正理解到文化是语言的灵魂,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是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支教期间,实践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多户不同年级学生家庭。成员们向家长介绍支教课程的设计思路,建议通过“日常简单英语对话”“观看双语动画”等方式营造家庭语言学习氛围,并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不敢开口”“基础薄弱”等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家访让我们看到教育帮扶的更多可能性。”实践团成员朱彤感慨,“有位家长说‘孩子现在会主动教我们说英语单词了’,这种双向成长让我更懂支教的意义。”谢开宇也表示:“看到学生从羞于开口到主动参与配音,从对外国文化一无所知到对著名建筑如数家珍,我真切感受到教育帮扶的力量。”
团队负责人称,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学生带去优质教育资源,也让实践团成员在基层教育实践中深化对专业价值的理解,践行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未来,团队将持续总结经验,探索长效帮扶机制,让“译路”延伸至更多需要的地方,让教育之“花”在乡村沃土绽放。
本文来源:中国日报网https://cn.chinadaily.com.cn/
原文链接:https://js.chinadaily.com.cn/a/202508/04/WS6890759fa3105a871d62d7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