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8月4日】7月的云南保山市瓦房乡水源村,晨雾尚未散尽,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翼赋农”实践团的成员们已穿梭于村寨间。这支由外语专业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带着“让深山好物走出去”的决心,聚焦当地春茶、细红豆、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通过调研筹备、双语直播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团在水源村开展了为期十日的调研,足迹遍布茶园、农田、加工坊等生产一线。在云雾缭绕的茶园,成员们记录下茶农“保山云雾养茶,叶片厚、滋味醇”的种植心得,倾听春茶采摘标准与冲泡特性;在细红豆种植地中,村民“山泉水灌溉,沙土地扎根,煮出来沙糯不烂”的介绍,成为产品推介的鲜活素材;竹林里还有散养的土鸡、传统工艺压榨的铁核桃油、自然发酵的火腿……成员们用镜头捕捉每款农产的独特之处,将“原生态”“传统工艺”等核心卖点融入推介内容。
直播当日,村委会房间被布置成简洁的直播间,竹篮装春茶、陶罐盛红豆、稻草筐码土鸡蛋等陈列在镜头前,尽显乡土本色。依托专业优势,成员们打磨双语解说词,实现农产品与多元文化的联结。两小时的直播中,成员们轮流讲解,从春茶的冲泡手法到细红豆的煲汤食谱,从土鸡蛋的营养优势到火腿的切片技巧,每款产品的介绍都带着调研时的细节与温度。后台数据显示,此次直播总销售额达3644.3元,成交订单数达60单,商品曝光次数3032次,较上月有大幅增长。订单持续滚动,“春茶补货”“再上蜂蜜”等留言不断涌现,村民们看着跳动的订单数,真切感受到“深山好物被看见”的喜悦。直播结束后,成员们协助核对地址、打包产品,用实际行动延续助农成效。
实践团成员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而且是连接城乡的桥梁。此次实践验证了现代传播与乡土智慧结合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平等互信的联结,既助力山货出山,又拉近了城乡心灵距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青年实践样本。


本文来源:江苏教育新闻网https://www.jsenews.com/
原文链接:https://www.jsenews.com/news/gx/202508/t20250804_85102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