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苏刊8月6日】“我相信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手指上的中国”江阴非遗传承实践团队长刘津彤在回答为什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说道。7月中旬,这支充满活力的实践团队走进江阴青阳镇文化体验中心,用青春力量开启非遗传承与儿童美育的双向奔赴。
接棒,非遗传承青年挺膺
“你们能来,我们和孩子一起期盼了好久。”青阳文化体验中心老师发自内心的真挚表达,让这支由服装与服饰设计、小学教育、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环境工程等21名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实践团备受鼓舞。自五月初建队以来,他们带着专业所长走遍无锡街巷,进行多方调研和试课实践之后,最终选定“江阴土布纺织”“惠山泥人”“无锡麦秆画”“宜兴紫砂壶”“北京掐丝珐琅”五大非遗美育课程主题,认真打造“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中式非遗美育活动课程。为了能将非遗美育课堂更加完美呈现,实践团成员前往惠山区三怡堂拜访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代表性传人陈惠平老师,跟随老师学习传统麦杆画制作工艺,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同学们亲手体验麦秆画剖秆、刮白、剪贴的全过程,真正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意。“这不仅是物尽其用的质朴,更是对真善美的精益求精。”队员王晗睿感慨道。大家愈发坚定,非遗传承不能只靠老前辈的坚守,青年人更要挺膺而上,才能让老手艺留得住、走得远、走得稳。
播种,创新课堂沁润童心
“‘麦韵织江南,乡育传华章’我们开营啦!”在孩子们稚嫩欢乐的笑声中,非遗美育营拉开了序幕。在土布纺织的课堂上,同学们以布条和毛线为笔,在经线中“描绘”,将自己的设计稿织成了一幅幅画卷;“我要捏一条龙!”“我要捏小桃子!”在惠山泥人的课堂上同学们大展身手塑造了一个个可爱满满的“大阿福”;“同学们你们看,在我们田野乡村里随处可见的麦秆竟然也可以成为作画的材料,绘制出这样精美的作品,是不是很神奇呀?”实践团成员小薇老师在麦秆画课堂上和孩子们互动频繁,大家看着手中的麦杆,眼神里充满了惊喜与好奇,剖、刮、剪、贴,同学们在队员的带领下用麦秆描绘心中的小世界;“你这个泥要再揉一下呢”“部件可以粘高一点呀”在紫砂壶非遗体验课上,老师们耐心地指导学生操作,孩子们用陶泥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童心和创意的作品;“老师您可以帮我一下吗?我这个又掉了。”掐丝珐琅对于初学者而言着实有点困难,“不听话”的铁丝和总是“粘不上”的胶水让孩子们非常焦虑,“不要着急,万事开头难,不要放弃,一会做好看了很有成就感的!”在队员们的轻声安慰下,孩子们一次次再振作,克服困难之后大家也逐渐理解了什么是工匠精神——要专心,更要坚持不懈!

发芽,文化自信启明未来
“金丹老师你们啥时候再来呀?”结营这天学生们围在实践团成员身边依依不舍。短短几天的相处孩子们已经与实践团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从来没遇到过你们这么有意思的老师!”童真的话语让实践团的成员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作为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看到江南大学的同学们如此用心地策划这场非遗美育活动,内心充满感动与欣慰。你们用青春的创意和真挚的热情,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光彩,在孩子们心灵中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谢谢你们!”结营仪式现场一位家长对着镜头有感而发,实践团成员的心中洋溢的是喜悦亦是感动。“是的,这正是我们想做的。作为‘离孩子们更近’的大学生,我们希望通过‘非遗+美育’课程的熏陶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美的种子、一颗文化的种子、一颗自信的种子。我们在未来,等它开花结果。”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手指上的中国”非遗传承实践团的故事,在蝉鸣蛙噪的盛夏仍在续写。这支已走过十三个春秋的团队,始终以“记录传统文化、发现文化瑰宝、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宗旨,探索乡村美育的创新模式,深化“美育+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他们坚信,当青春力量与非遗技艺碰撞,便能让古老文脉焕发新生;那些播撒在童心间的文化种子,正以青春之力浇灌,终将成长为守护精神家园的参天大树。
本文来源:团学苏刊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UyNjIyNg==&mid=2686068537&idx=1&sn=6f6f8baa0760e6626d517cf3c6f1068e&chksm=b425c0095c1677fe0dbbf4bc8765eeed379c8ba9b1603f4237565a0f033ba7e24b84cdff409e&mpshare=1&scene=1&srcid=0806heZEqiwrC7DwFbYEuEH6&sharer_shareinfo=8144cf858239ec18a1764dea6b1d3840&sharer_shareinfo_first=469100b340bf6b0138a358d6ad63973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