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校园8月3日】7月15日,江南大学“博爱青春”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江苏省无锡市德智健将跆拳道馆,开展以“跃动青春,博爱随行”为主题的“运动损伤相关应急救护”专项科普活动。团队依托医学专业背景,聚焦青少年运动安全问题,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向青少年运动员们传授应急救护知识,帮助他们在自我保护中增强体能素养,在实战演练中培育生命意识,为跆拳道训练注入一份医学“护盾”。
“你知道崴脚后第一时间该做什么吗?”“包扎绷带是从哪一头开始绕的?”在场馆一角的临时教学区,志愿者刚抛出几个问题,便引起在场学员们的热烈回应。平日专注踢腿、出拳的孩子们,第一次把注意力从动作转向了“受伤之后怎么办”。

为帮助青少年运动者更好地理解急救知识,实践团队专门设置了互动式教学课程,内容涵盖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初步判断方法及基础处理流程,如扭伤固定、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
“我以前一直以为跌倒受伤了就贴个创可贴,现在才知道有时候处理不当会更严重。”年仅10岁的学员小宇在包扎练习后认真地说。场馆教练们也积极参与练习环节,一位带队教练表示:“教孩子们练动作是我们的专业,但面对伤情处理,我们也需要‘补课’。”
相比于传统的讲座式科普,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在于“沉浸式体验”。志愿团队将跆拳道实战模拟与医学教学相结合,设计了多个情景,包括“跌倒应对模拟”“脚踝扭伤固定”“练习中突发晕倒急救”等。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模拟昏迷+心肺复苏”环节。一名志愿者扮演突然晕倒的学员,另一组成员迅速开展判断意识、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演示,并配以动作要点的讲解与指导。
“每次按压都需要压下5厘米,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团队志愿者李卓远在一旁细致纠正动作。“太浅就起不到作用,太猛可能造成二次伤害,节奏控制非常关键。”
孩子们轮流尝试按压、包扎,有模有样地模仿志愿者的演示动作。练习结束后,场馆负责人感慨:“这些技能平时根本教不了,但真要出事,就靠这些最基础的急救动作救命。”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医学科普,更是一次心智启蒙。在志愿者与训练学员的互动中,医学不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一项可感知、能实操的生活技能。
“让医学知识流动起来,而不是只存在于医院和课本中,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团队负责人涂泽萱表示,“只有把‘健康守护’做进每一个运动场、训练馆,急救知识才能真正进入大众生活的第一线。哪怕一次包扎、一次诊断,都可能成为一份生命的保障。”
除游泳场馆外,团队已先后走进乐刻健身、浩天游泳池、无锡市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震泽社区、雪浪社区等多个场所,针对健身人群、中老年锻炼群体、青少年运动者等重点人群开展多样化科普活动,累计覆盖受众超千人。在不同场域中,团队采取因地制宜、分层施教的方式,结合真实案例和典型情境,帮助群众增强自救互救意识。
同时,为扩大影响力与覆盖面,团队还拍摄录制六期“急救知识小课堂”系列短视频,围绕脱臼、眼部异物、中暑、蜂蜇、触电等日常高发伤害,通过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实现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的融合互补,推动急救知识“破圈”传播。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每个人都能掌握关键时刻的应对能力。”团队指导教师鲁钦正表示,“三下乡”不仅是一次走进基层的服务之旅,更是一次将医学专业与社会需求深度对接的育人实践。
本文来源:中青校园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1231319&app_version=1.6.2&sid=1641052&time=1754554810&signature=olXOy8gQJwx6DGYbAEV79wOddtxbAq1PzMNdL3pWmnq02kveRr&sign=35bc3e83d64a3692a3e8f126f7a692d4#